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茶言茶語」標籤的文章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喝普洱茶已經變成全球時尚潮流象徵,從傳統港倉普洱到大樹、古樹茶,再進階到單株茶,茶餅重量也由每餅357公克改成250克、200克、100克,需求增加但高端茶的數量並沒有增加,甚至被限制採摘,普洱茶越來越被珍視並追捧著,特殊茶款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喝到。 大茶廠出品的普洱茶許多被當成期貨操作,動不動就傳出翻倍漲價訊息,更多買茶的收藏者並沒有喝過茶是什麼味道,純粹就是投資為了賺錢而已,實在很難想像這些茶在N年以後會變成什麼狀況?那些茶真的能喝嗎?數量多又沒被消耗的話還有升值空間嗎? 為了真正收藏好茶,挑選品質條件兼優的普洱毛茶,並壓製成自己的收藏茶是不少普洱茶店家的選項之一,這些訂製茶是從2008年起開始逐年訂製,包裝也是自己設計的款式,也因為是收藏自己的茶,所以不惜成本的挑選當時最好的原料茶並壓製成400公克規格。 很難說訂製茶是不是正確的投資方式,但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精選收藏,流通性肯定不是主要考量,重點是將只會分享給懂得欣賞的知音。

專心一意的喝茶生活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茶生活,至今即將屆滿廿八年,台灣的茶葉產業從輝煌時代到目前的渾沌不明,喝茶的人也越喝越不明白。 一開始當然是從台灣本地茶喝起,鹿谷烏龍茶、阿里山金萱是我的起點,喝什麼茶都是隨緣跟著茶行老闆所愛挑著買回家喝,當時我所遇到的茶行老闆大多是採茶季節親自到茶區挑選採購茶葉,再依主顧客的需求將毛茶予以不同火路的炭焙或電焙,所以老闆的經營規劃也是茶行獨特魅力所在,每家茶行也絕對是獨立茶行,比現行流行的獨立書店還要獨立,書可以無限量複製,茶葉可是完全無法複製的。 一九九○年代中期,宜興壺銷售在台灣開始走下坡,在當時港式飲茶餐廳的帶動之下,普洱茶卻開始興起,相較烏龍茶的耐泡沖程度,普洱茶也遠遠勝出,再加上茶葉越陳越香的條件,千禧年時普洱茶已成顯學,茶行爭相陳列販售以爭取來客消費。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對於普洱茶產業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原本普洱茶大多是從香港出口到台灣或東南亞地區,部份香港茶商在回歸時選擇清倉移民,也有部份茶商開始在廣州設倉,不久之後的千禧年開始乾濕倉之爭的角力戰,沒有港倉之後必定會出現的商業操作。 開始喝茶生活的同時我也選擇了教師職業,對於茶葉產業的觀察都是走動茶行和老闆閒聊的現實經驗,另外也從網路論壇、網站看茶友們的討論了解現況,至於雜誌、書籍的內容只能當成商業廣告之屬。二○○七年開始喝並訂製大樹茶,也跟著在雲南常駐的台灣茶商訂製名山茶寨的純料高端茶葉,至今積累不少名茶庫藏。 為何說自己是專心一意的喝茶呢?其實我很少逛茶行,將近三十年時間有走動、交易的茶行只有五家,茶農、茶廠也只有三家,對於挑茶、選茶也就是自己喜歡或覺得有潛力即買單收藏入庫,至於商業買賣現況是完全不上心的,一直只是安心喝著自己收藏的茶而已。 目前距離自己離開教職的退休日只剩兩個月,打算開始過「變賣家產」的生活,正式進入社會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畢竟已經期望了快三十年的事情,相信一定可以在茶堆裏找到別人喜歡又可以交流分享的好茶。

茶盞泡茶

型式就如同斗笠,因此稱為斗笠盞。 各種釉色的斗笠盞 宋代蔡襄所著《茶錄》下篇茶器之中有專論茶盞的部份: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宋代點茶是將團茶解碎再碾碎成茶末粉過篩,將茶末粉置入茶盞沖以熱水,再以竹筅攪打以便茶末粉充分均勻於熱水中,攪打過程自然形成泡沫如堆雲積雪。 目前葉茶形式的沖泡,大多依沖泡目的選擇而使用茶壺、蓋碗或鑑定杯等茶具,茶碗直接沖泡也是可行;在製茶廠製茶過程中的試茶也常見使用白色飯碗沖茶,以瓷製湯匙聞香及取茶湯。 茶盞泡茶 方便觀察茶葉,散熱快,只要第一沖溫度夠高, 接續以不同溫度沖茶,便有不同的茶湯效果。 葉茶沖泡後有完全舒展的空間,小碎片下沉, 飲茶時碎茶便被積壓在下層,絕少有喝到茶渣的問題。

泡茶很有趣

南宋末年吳自牧撰《夢粱錄》記載臨安的風土民情,其中卷十六 提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當時的茶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宋代的茶文化也遠渡日本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普遍的泡茶方式是延續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改散」之後的葉茶形式,散茶製茶方式也比團茶製法更能呈現茶的真滋味。 以陶土茶壺沖泡緊壓茶 以白瓷壺沖泡條索茶 以直火煮茶 泡茶就如同是以茶葉為主角的實驗,除了茶葉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實驗變數,例如:使用的水及水溫、茶具、沖泡手法、泡茶環境及氣氛…等甚至泡茶者的情緒都會影響茶湯的呈現,更複雜的是茶葉本身也時時都在變化著,但也因為如此才會讓泡茶這件事更顯趣味。泡茶是為了給人喝,該泡什麼茶?該如何泡?該用什麼茶具?都沒有標準更沒有對錯可言,只要喝茶的人能接受即可。 找到王力宏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仔細看過一遍,結果裏面根本沒有「茶」的蹤跡… 資料參考來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莉森碎碎唸( ~2013.9.1)

【2013茶市觀察】 目前茶市的氣氛很怪異,問大茶商、大盤景氣是否冷淡? 他們的回答是沒有影響,問買茶的,說很久沒買茶… 問低價賣得好?還是高價茶賣得好? 他們回答高價賣得好…

陳年阿里山藏龍

這兩個塊狀物是多年前由建福茶莊杜師傅以阿里山烏龍春茶壓製的,當時取名為「藏龍」,轉眼間就陳放快十年,這兩塊是狀況比較好的。

香港祥興茶行。鐵羅漢

九○年代在台中港的委託行裏都可以找得到,當時莉森以普洱為收藏目標,因此岩茶只是點綴性的茶飲品,沒想到十多年後它也有機會被注意到。 九○年代收到的包裝跟後來的不太一樣,舊包裝的圖案比較好看、精緻。兩款對照的照片裏,左邊是新包裝,右邊是舊包裝。 一大包裏面有八中包,每一中包裏面有十個小紙包,每小紙包重約7克 後面兩張茶湯是不同角度拍的,岩味明確,茶湯清澈,值得細細品味。 這款式的鐵羅漢很令人頭大的是它沒有標註出廠日期或保存期限,因此除了開拆,完全沒辦法知道它的狀況,又因為封在塑膠包裝袋裏,轉化的速度也變得慢,有些喝起來還有火氣。

到底是不是古樹茶?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2012春。邦媧古樹茶[/caption] 到底是不是古樹茶?說真的這是製茶人的認知及理念問題,也就是說在採買茶葉之前必須先和製茶人溝通清楚,不要把自己對於古樹茶的主觀想法強迫別人接受,更別想讓對方因你而變改製茶的細節,因為那只會把別人搞到精神錯亂而已。 澄順號、德順號的訂製始於2008年秋季,那年夏天和負責製茶工作的林大哥、大嫂相約到家裏喝茶,為的就是 了解 彼此對於茶的態度及理念,經過一番深談後大哥終於答應莉森的託付,幫忙在茶山找些珍稀茶種標本並監製自在茶館的訂製茶。澄順號系列茶品是各茶地的大樹茶,樹齡大多在五、六十年至七、八十年之間;德順號則是百年以上或較為特別的茶種。莉森的訂製茶都是 一小件、兩件的 限量茶,所以很少以筒為單位流通出去,頂多每位茶友一餅、兩餅的分享方式,不可能靠茶致富,賣茶之後也是轉手又買新茶而已,因此莉森把每位買茶的茶友都當成贊助人,贊助人通常也都變成朋友。 以上說的是自在茶館訂製茶的古樹茶定義,在其他不同茶戶又有不同的說法,例如去年認識的永德茶戶李先生就認為他們採的茶都是古樹,因為是祖輩留下來的茶樹,大多在他們出生前就有的茶樹,但細問他們今年貴庚,也才不過三十好幾啊…目前也只好將他們寄來的茶當成永德茶區的原始標本。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為了沖掉茶葉焦屑,竟然沖掉半壺多的水[/caption] 來自雲南永德縣烏木龍鄉的邦媧古樹茶便是李先生所提供的樣本茶,從茶葉可以看得出他們採得極鮮嫩,一沖水茶香四溢,但是在熱水滾動的同時也看到包夾在茶索的焦葉屑屑及灰塵不斷在蓋杯裏流竄著,不知不覺中就沖掉半壺水,等茶湯裏的雜質沉澱後仍然無法避免入口的焦火味,雖然說日子久了焦火味就會消失,但誰能說得準呢?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地圖上的小紅圈即是雲南永德縣烏木龍的位置,介於鳳慶縣、臨滄市和永德縣之間。[/caption] 除了製茶過程的品質問題,還...

莉森的習茶之路--雲峰李秀虎先生

莉森在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擁有固定收入即開始喝茶的生活,每次回家總會經過雲峰茶莊(原址於汐止區新台五路與興南路口),茶莊主人李秀虎先生是位非常特別的紳士,店裏的擺設清清楚楚、乾乾淨淨,茶的種類很簡單只有南投烏龍,三種價位,毛茶和電焙茶,目前茶莊早已歇業多時,大家也少了一個喝茶學功夫的好地方。 莉森進到店裏,李先生總是親切的招呼先問:「要買茶?還是來喝茶?」,這是我們之間已久的默契,買賣要非常明確、精準,要什麼茶?什麼價位?都要說清楚,免得因溝通不良產生無解的誤會。若只是喝茶、聊茶就客隨主便,李先生除了泡自己的茶,也常常拿出客人帶來分享的茶,邊泡邊研究,興之所至就從私房茶堆裏找些標本茶當補充教材,所以茶桌上常常放滿各式茶具及被攤開研究的茶葉。

怪怪的易武正山

昨天在試茶,想試的是瑞榮號挖飛的棗香厚磚,一時不察竟然拿到這片易武正山,分布在茶磚表面的粗老葉、黃片很容易分辨,也有顏色較深黑的條索。 翻到背面看茶葉條索分布與正面差不了多少。 沖幾泡之後,才發現自己拿錯茶磚,再仔細看茶葉,大多是生料,就算是粗老葉也是生料,茶湯口感溫和不嗆,卻又過度平順,顯不出生茶的特色。 把茶底都攤開瞧個仔細,竟然有長達約十二公分、寬約五公分的粗老葉,也有小小的嫩葉,還有一心兩葉,看得讓人傻眼,怎麼會茶拼配成這副德性呢?

魚池鄉大葉種山茶--黃金紅

南投縣魚池鄉在日據時代即是出產紅茶的重要據點,莉森的外公即經歷過紅茶盛世,近年聽舅舅、舅媽們的描述才得知以往的年代裏外公每天最重要的便是和朋友、鄰居從一大早開始泡茶、聊茶,這些事情在莉森開始接觸茶之前並不知道,沒想到茶會變成生活重心,更是莉森的信仰。

茶館臨時攤的準備工作

偶然的機會,在建國玉市分享交流古董衣的柯姐告知有臨時攤位可以租借,讓一直為了如何與茶友有合適的場地及機會可以見面交流而傷腦筋的莉森剎時得到解決的辦法,否則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實體店面。 柯姐一直提醒莉森要準備名片,讓路過攤位的客人有機會藉由名片上的聯絡資料更深入了解「自在茶館」,畢竟攤位上能擺放的交流物有限,而且也不一定剛好是消費者所需的內容,因此在攤位上遞出一張一張的名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印名片雖然是件容易的事,但把上面的資料確定好也花了不少功夫,先把自在茶館及延伸部落網站全部統整在wordpress所架設的部落格,並將網址改為teas.id3573.com,網站名稱仍然維持為「莉森@自在茶館」,另外利用drupal平台系統架設 www.id3573.com ,打算將莉森自己喜歡的各領域訊息及相關資料內容匯整成知識交流平台。所有的調整及更動將或多或少造成一些困擾,可能有些連結網址就一去不回了,搜尋瀏覽資料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若造成各位的不便還請見諒。接著又去中華電信申請新門號,門號也花費不少時間尋來的,然後用掉整整一天時間設計出自在茶館的第一張名片,明天還要去買一支雙卡手機。

仿文革磚:陳期十六年

十幾年前買的茶磚,老闆很誠實的寫上「仿文革磚:陳期十六年」,經過多年,它仍然是陳期十六年…印象中,這片磚似乎不曾喝過,因為當時知道它是仿品,也只買個幾片當標本。 同款茶,有茶商把它當成七三厚磚賣,不知道這算不算假茶?

六○年代大葉散茶

這款大葉散茶收藏於2000年前後,茶葉看起來像落葉成堆,也像咖啡色的肉鬆。當時有家茶行在茶顛話茶上分享樣茶,就登記要了一份試試,並打電話詢價,接電話的回覆一斤三萬六,後然又說他開玩笑的啦…還可以再便宜點,當時對於那樣的價碼覺得很不可異議,但也聽說有茶行在同款散茶裏加上粉光蔘粉混合,以高檔茶模式進行銷售,一斤至少也要上萬元。 遇到這款茶時就覺得不便宜,後來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回頭再詢價時已漲快一倍價格,只好忍痛買了一箱,那真是心痛的回憶! 原本一直把它當成熟茶,但它確實沒經過渥堆工序,所以應該只是年代久遠才會讓茶葉變得如此膨鬆、破碎,有的茶葉小心攤開可長達十幾公分,它的用料除了大葉這個特徵,還有就是偏熟、老葉,茶湯口感很開闊,茶香更是令人著迷,是老沉香的味道,才一杯茶湯下肚就已經連連打嗝。

永德章太藤子茶

本藤子茶樹照片取自網路 今年特別和遠在雲南永德茶戶梅妹一起推廣她家鄉的茶,章太藤子茶是其中之一。網路上的資料有人說藤子茶是突變灌木種,這個說法大概是因為它的茶葉看起來薄薄、細長狀的關係;整理梅妹給我的藤子茶樹資料如下: 藤子茶產自雲南永德縣亞練鄉章太村,全縣總數約幾十棵,生長於向陽陡坡上,茶樹無明顯主幹,每個枝幹皆向上扭曲並且枝幹上長刺,應為變異品種。 由茶餅觀察,茶索顏色墨黑且沒有白毫,嫩葉的樣子跟野生茶有點像。 撥開之後,仍然沒發現白毫。 沖泡之後,純手工炒茶的柴火味很明顯,看得出茶菁採得很鮮嫩,茶湯醇厚。 攤開茶葉,幾乎每片都很鮮嫩,而且葉片呈現長條狀,若沒看過茶樹的照片應該也會認為是灌木茶,至於它到底是喬木還是灌木,莉森目前沒辦法依據照片做判斷。 藤子茶和古木蘭的口感是有一點點的類似,但香氣的呈現方式是不相同的,古木蘭比較上揚而且茶韻比較明顯、深遠,但藤子茶的茶質較為醇厚,茶湯含香,冷湯可以喝到恬恬花香,香氣裏似乎有肉桂的影子。這款的另一個特色是久浸不澀,只有濃濃的醇香。

讓莉森與雲南茶結緣的雲縣大樹茶

當莉森第一次在2008年夏季喝到雲縣大樹散茶時,真是喜歡,很細緻而且是帶蜜香的味道,因此在該年秋季訂製一件雲縣,但是在半年後才在2009年春季等到她的蹤影,接著在2010年再訂一件,茶地的海拔約為1600公尺左右,兩次訂製所採用的外包紙不同,重量也不同。喝過雲縣散茶之後,莉森就開始逐年訂製並收藏大樹、古樹等級的雲南茶。 請參閱 2010春。雲縣大樹茶 下面這張照片是招水氣的2009的雲縣大樹茶,別以為放在圓紙盒裏就沒事,這餅茶正是放在紙盒存放在水氣充足的環境之中,大約半年的時間就變成這副模樣,依白花分佈的狀況判斷是水氣落到茶葉才形成的,翻到面朝下的部份就沒有朝上的白花點點。 延伸閱讀: 保存於紙盒的普洱觀察 2009年時覺得茶葉採得太嫩了,怕存放日久之後茶質太薄,但是現在喝起來好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令人擔心,觀察這款仿入倉的雲縣,發現茶湯顏色偏紅,茶湯口感已轉化到有點像7 542的味道,當初迷戀上的雲縣滋味還真的失去蹤影了,說不定茶餅經過冷氣房的除濕後又會重現雲縣的味道,且待下回說分曉…

2012春。條索狀佛手茶

今年特別訂製條索狀的佛手茶,可以看到佛手的茶梗很長, 但那是沒辦法避免的,一心兩葉的採法,兩葉的距離有點大 ,所以就會看到長長的茶梗,也因為這個緣故,精製過後的 茶葉扣除茶梗及因葉片大的耗損,以致成本高訂價高。 【練茶功時間】 把黃片、茶梗挑開,右邊是葉片比較熟、老,呈現黃綠色, 左邊的茶葉看起來呈墨綠色。 猜猜看,兩堆茶乾在沖泡之後,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黃綠色的茶乾在沖熱水後,漂浮在水面並且展開速度較慢, 因此在沖泡較熟、老的茶葉要用比較高溫的熱水,才能讓茶 葉順利舒展。 茶湯呈現較淺黃的顏色,茶湯口感有點水水、薄薄的。 較青壯的茶葉在沖入熱水時,沈水的速度比熟老茶的快,舒 展開的速度也比較快。 青壯葉的茶湯顏色比熟老葉的較蜜黃些。 拆開茶袋便立即聞到一股草腥味,又隱約有股桃子味,接著又出現奶香味,真是令人有點措手不及的感覺。一邊挑梗、挑黃片(黃片是普洱茶的習慣用語,指的是較成熟的茶葉),猜想著這款佛手到底會有什麼樣的香氣及口感呢?當茶湯入口時,果不其然的跳出不同的味道,有花香、楊桃香、奶香…,而且在不同溫度時又會轉出不同的香氣,真是神奇的茶。

德康永鎮

莉森在2012年的新企劃--德康永鎮 位於臨滄茶區的雲南永德,依據網路所查到的資料有十二個具代表性的古樹茶園,其中大雪山、班卡、忙肺山、梅子箐、木瓜寨皆列名在內。 參考資料: http://www.oldtealovers.com/dispbbs.asp?boardid=44&Id=471 莉森與梅妹(永德拉祜族)取得共識,將透過自在茶館將永德、鎮康的在地好茶介紹給大家,目前以永德為主,未來將擴及鎮康的茶地,因此以德康永鎮為名,簡稱德康號,希望大家都能永遠德慧又安康。 您應該也會很好奇,以上所提到的地名到底位於何處?說真的,莉森找了許久的各式地圖,就是沒辦法湊齊那些位置,請各位自行點閱參考以下地圖的連結 永縣縣地電子地圖  http://www.jxyw.net/yd11city.html 目前共有:忙肺古村、文曲、班卡、梅子箐、棠梨山及古樹紫芽、藤子茶等七款2011年春季茶,相信您喝過這些標本茶後,將對於永德茶區有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