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6的文章

肖楠木小櫃

昨天去老木匠的工場,發現他大部份的作品已經賣掉了,不過還是有些惜售的小件,就像這個肖楠木小櫃,小巧、可愛,只是我忘了問要賣多少錢,因為我家裏已經被茶佔滿空間,再沒地方擺放這種收藏品。 肖楠木 屬常綠喬木,幹形常呈彎曲,小枝扁平鱗葉特長,俗諺黃肉樹、為台灣香木特產。邊材淡黃褐色,木肌細緻、密度中庸;乾噪稍慢,如未充分乾燥易生反翹及乾裂為其缺點。紋理美麗而有光澤,具香氣(鋸木工廠常保留鋸下之粉屑,做香爐薰物之用)、彈性、耐蟻性,材質堅硬但鉋削及其它加工容易、鉋面光滑,磨之有光澤,塗裝性佳且耐久。最適宜做樓梯的欄杆、扶手、床等。 參考資料: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網站藝術生活DIY

易逝的青春

這張照片, 只讓我想到「易逝的青春」。

有時,來一杯也不錯!

許多朋友會好奇的問我有沒有喝咖啡?有,我喝。   通常,我想吃冰塊的時候就會優先考慮買杯泡沬紅茶,然後要半杯的冰塊。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我就會到星巴克喝杯咖啡,喝完後再續杯「冰塊」。

嬉戲

這小缸花的特色很明顯的是那朵天堂鳥,看起來真是神氣! 花材:  天堂鳥、枇杷葉、火鶴、星辰花、金杖花、金露花葉、梔子花葉、黃金葛葉

這是將前兩次的花材重新整理後,所組合而成的新款,還不錯看哦!

田野閒趣

今天已是春分,農田裏的秧苗也早已經就定位了,在陰陰、濕濕稍涼的天氣裏,來張黑白照似乎很對味。   田埂邊的幾棵樹已長出新枝葉,讓人忍不住想為它留下春的影像。

繽紛

美國康乃馨、火龍果、聖誕百合、千代蘭、側柏、八角金盤及水蠟燭是這次的花材,另外有一小株有特殊味道的虎眼,在拍照之後就被我擺設在社區的中庭。

陸蓮花

白色、黃色都是陸蓮花,花瓣皺皺的像平版衛生紙一樣,但是盛開時有點像縮小版的牡丹花。

花材: 伯利恆之星、木谷、番茄、 陸蓮、黃金葛葉

紅豆湯

從產地拿到的紅豆沒有經過篩選及乾燥處理,紅豆上多少沾了些灰塵及泥土,所以洗的時候就要仔細一點,而且要多洗幾次。   我所知道的紅豆湯煮法是先將紅豆洗好浸泡三、四個小時,在開火煮之前最好把水的份量一次放足,也就是說不要在煮的過程中再加冷水進去,如果一定得加水的話則必須加熱水才好。因為紅豆經過熱脹冷縮後會造成紅豆皮殼剝離,便沒辦法讓煮好的紅豆顆顆飽滿。   看看我的紅豆湯,是不是每一顆紅豆都飽滿、完整?各位一定也很好奇它的口感如何…入口時,可以感覺到它是一顆顆完整的,但是輕輕一含,卻是綿綿、軟軟。   不加糖的紅豆湯,能吃出紅豆的原味,也是不錯的經驗。

森祁小紅

圖片上的祈寫錯了…應該是祁。     台灣山茶與祁門小茶種的雜交新品種是魚池茶改場所培育出來的,這個茶也算得來不易,雖然只是少少幾公克,但我已經非常滿足了。不知道它將會被取什麼樣的名字,不過我還是搶先為它取個名「森祁小紅」。     屬於紅茶類的新品種,濃郁香醇的紅茶味道,又有野生山茶的野味,茶湯含在嘴巴裏似乎一直在轉著、轉著,每轉一圈就是一個味道…

原生種白芽山茶

這是台灣原生種的白芽山茶,泡開的茶葉非常嫩,就算是如同蓋杯大小的茶葉也是水嫩欲滴。   以小蓋杯,茶量2公克,約80度的水溫,浸泡約2分鐘,倒出來的茶湯仍然淡淡的,卻更顯出茶湯的清甜滋味,平平淺淺的茶滋味,讓人喝了便能靜下心來,這個茶需要靜安的心才有辦法體會它的心思。

台茶八號。條索紅茶

這是我第一次喝的台茶八號,條索狀的台灣紅茶。自古即產台灣原生茶的水沙漣,於日治時期日本人即在此試種阿薩姆紅茶,因品質良好,紅茶即成為魚池鄉特殊且重要的物產。 台茶八號是從印度引進的阿薩姆種紅茶改良研發而成的新品種紅茶,一般俗稱「阿薩姆紅茶」,口味較濃郁而獨特。 資料來源: 新台灣新聞週刊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28&bulletinid=18344

紅佛手

原本應該是六月白,結果竟在製茶師的轉念間變成「六月紅」。      拿蓋杯、汕頭壺來伺候,結果還是汕頭勝出。汕頭壺所泡出來的紅佛手,茶湯溫潤、醇厚,茶的香氣已經不是重點了,入口的茶湯口感才是特色。茶湯可以約略聞到佛手,但是嘴裏卻是濃濃的紅茶風味。      這是我喝茶以來第一次腦袋跟不上嘴巴的奇異體驗,茶喝完了,腦袋裏卻還一在想著、猜著茶的味道。

阿里山。紅彤

又一款珍稀絕品茶,茶還沒做好就已經賣掉三分之二,等運下山時就已經剩下十幾斤的茶,您錯過了!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我也等了半個月才拿到「紅彤」。   有點點著蜒的蜜果香,再加上濃濃的茶湯入口時滿滿的、蜜蜜的感覺,真的只有「驚嘆」兩個字可以形容。雖然她是夏茶,但是因為特殊的工序,讓她擁有不同的際遇。著蜒的蜜香並不是她的唯一特色,高發酵度的果香及茶湯香軟更是一絕。

白梗。佛手

這是二採的佛手春茶,葉片竟然長約九公分左右,更特別的是茶葉背面有非常明顯的而且呈現白色的葉脈。

端陽。阿里山烏龍

這是端午節當天所採的茶菁,正在渥堆發酵中…   端午節,家家戶戶正在享用美味粽子時,卻有一群人為了做端午茶,在山上不眠不休努力奮鬥著。這款端午茶正是 建福茶莊 的招牌茶之一,屬於春芽夏採的烏龍,除了是端午節當天採製,還將茶菁分為午前(早上十一點前)跟午時(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一時)兩種分別費工費時製做成茶,所製不過少少七十幾斤而已。

補釘柚子茶

這是一顆被補上釘子的柚子茶,我想任何人看到這麼可愛的補釘,應該都會捨不得把它挖來喝。我查了網路上的「柚子茶」,結果跳出一堆的韓式柚子茶,只有少少幾則是我要找的柚子茶。   柚子茶似乎是客家人的特產,先把成熟的柚子挖空曬乾,再填入茶葉及其他內容物,聽說它有越陳越香的特性。至於它的填充物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的功效?可能需要找到會製做柚子茶的師傅,才有辦法得到比較正確的答案。 網友梗泛 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如下: 重陽節過後,取成熟的柚子,用特製的尖刀挖個洞,取出種子丟棄,再取出果肉,混合茶葉、檸檬、佛手、琵琶葉、薄荷草、陳皮厚,塞回柚子的皮內,用繩子綁好,經九蒸九晒壓製加工,最後在木炭慢火燻製下完成。飲用柚子茶,口味甜中帶酸,幫助消化、去油解膩,除了養顏美容外,對於感冒所引起的喉嚨、氣管方面的不適,亦具有改善的作用,平時就被當做潤喉爽聲的天然保養品。  客家柚子茶的製做過程如下: 1.白柚洗淨晾乾後,從頂端約六分之一處水平切開; 2.掏取出柚肉與烏龍茶混合後回填柚子內; 3.放入蒸籠蒸熟後壓製; 4.再放入烤箱烘烤與壓製, 5.重複烘烤與壓製的過成,至少8次以上; 6.完成柚子茶製做至少28天以上; 7.柚子茶成型後切割與製成茶包以方便泡飲。   新埔蔡先生提供所寫的客家柚子茶情:   家父七十幾老叟有茶園一片,種有數十棵白柚樹,每日與家母荷鋤自耕,老山歌數曲,盪漾山林田野間,悠然見南山,兩人相互心領神惠其樂也淘淘。 白柚採收後,自食有餘,家父憶起兒時火灶前之「柚子茶」,故嘗試與家母遵古法製做客家柚子茶,家父與家母從洗柚、切柚、取出柚肉與茶葉混合、回填柚子、放入蒸籠蒸柚、壓製柚茶、放入烤箱烘烤、重複烘烤與壓製8次以上、ㄧ個柚子茶至少需28天以上才完成製做、最後切割與製成茶包以方便泡飲。老伴兩人濃濃秘密的感情從ㄧ顆顆的大白柚交織成ㄧ個個堅固的柚子茶。 每當注視著金黃色柚子茶,聞著淡淡的茶香與為酸的柚香,慢慢飲入濃濃秘密的茶情,那甜甜秘密的感覺頓時陣陣湧上心頭。 家父母自製柚子茶一恍也數年,除了分贈親友與左鄰右舍外,偶有親朋介紹朋友購買,那綿綿密密的客家柚子茶情也慢慢擴大散佈四方。 聯絡: only.lung@msa.hinet.net

覆雪。芝蘭

這是期待已久的2005年秀女春茶,歷經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三月雪,所以正式取名為:「覆雪芝蘭」。

翠巒秋釅

生長於梨山翠巒的秋天,經過小綠葉蟬的叮咬,冬天採收。她有令人垂涎的蜜果香,更令讚嘆的是她還是已經八齡的老茶,蜜果香加上老茶獨有的酸甜,真是令人回味不已!雖然知道她幾乎快要成為絕響,但我還是為她取個特別的名字-翠巒秋釅,希望有一天能再遇見她。   我,一手拿相機,一手倒茶湯,所拍出來的那張照片,正是翠巒秋釅的茶湯,看看那從壺嘴滾出來的水珠又圓又飽滿的樣子,就知道一定是香濃、可口又美味的好茶。如能請功力深厚的焙茶師再予以補妝修飾,將會呈現出更美的姿色。

1989。松柏坑老水仙

這是我收到的一份禮物,1989年產自松柏坑的水仙。這款水仙應該算是絕版茶,因為水仙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被砍光改種別的茶種,更令我遺憾的是這款茶也一口氣被賣光了,就在不久之前…茶已經被賣光了,我只好也把它喝完了,免得看到茶就傷心。   有人說我的舌頭有問題,喝到的味道都跟人家不一樣,但是這問題可能要等我確認一下我的認知是否正確,才能決定需不需要去看醫生,但是我還是要說一說我喝到的水仙是啥味道。它的味道就像是淡淡的烏梅湯,又有一點兒仙楂味。

1988。太和烏龍

這是1988年阿里山太和茶區的烏龍,現在已經十七歲了,想泡她…可能需要花點心思才行。找來一把只有40cc容量的汕頭壺,再搭配杯形有點像漁夫帽的薄胎小瓷杯。把茶壺當南瓜車,杯子順理就成駿馬,接送太和公主參加盛大的舞會。   茶葉的使用量約為壺容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公克的重量,照例先溫壺,置茶入壺,注入約90度的熱開水,第一泡為70秒的溫潤泡,為了第一泡即能安心享用,所以特別在溫潤泡注入開水時讓水溢滿出壺,好讓不潔物順流而出,第二次至第四次的注水浸泡時間約為30秒,爾後每一泡增加10秒的浸泡時間。當然,這是為了試出老茶的特色及焙製功力,才需要這麼精準的泡茶方式,如果沒有泡茶的基本準則,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及茶葉才能找出較合適的泡茶方法。   第二次至第四次的注水浸泡都是30秒,如果這連續三泡的茶湯濃度越接近,就表示茶葉的製焙功力越高。注水入壺時,需採和緩細注繞倒的方式,也就是說要溫柔一點啦!品茶時,每杯要分三次入口,也就是高、中、低溫各品一小口,每口茶湯要間隔1~2分鐘。請儘量拿出耐心,享受每一杯、每一口茶湯在口中的變幻。

東方美人

相傳百多年前,苗栗頭屋一帶的茶樹發生蜉塵子的病蟲害,當時正值春天,蜉塵子(小綠葉蟬)叮咬茶葉之後,茶葉的生長就變得緩慢,並留下帶茸毛的幼芽。有一位茶農為了生計只好硬著頭皮地嚐試著將白色茸毛幼芽採摘下來,並精心製焙成茶後帶到台北兜售,卻因為茶所具有的特殊風味反而賣得好價錢。當他回到家鄉後,將此事告訴鄉人,卻沒有人相信他,反而譏笑他「膨風」(吹牛之意),因此這種先天失調的茶被稱為「膨風茶」。也因為這種茶葉擁有白色的茸毛,也稱為白毫烏龍茶;它泡出來的茶湯顏色是香檳色的,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香檳烏龍。   英國人愛喝紅茶這好像是大家都認同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提出抗議,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去查證是否屬實。東方美人這名字就是英國人所命名的,據說膨風茶在盛行之時(約為十九世紀時),有英國商人帶了膨風茶回英國進貢給維多利亞女王,女王品嚐喝過這個茶覺得味道不錯,之後便有「東方美人」這個稱號。   膨風茶是屬於重發酵製法的烏龍茶,它的外型和包種茶一樣是呈現條索狀的,並不像一般烏龍茶那樣呈現半球狀,茶葉攤開來仔細瞧一瞧,可以發現有白、黃、綠、紅、褐等五種顏色,故也有人稱為五色茶,不過我看到的通常只有白、紅、褐三種較明顯的顏色;味道和正統的烏龍茶不太相同,具有獨特的蜜香,而且非常耐泡。

佛手茶包

通常一般人對於茶包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市面上一般茶包的重量約為2公克,是大量生產的茶末包裝,所以多多少少泡出來的茶湯會有苦、澀的現象,通常只是喝喝茶的顏色,或是公司、行號招待客人的偷懶方法。  為了讓茶包也能泡出好味道,我們經過無數次的研發、改良及試驗,並堅持物超所值的3公克包裝,所以雖然只是小小一包茶包,依然可以泡出超水準的茶湯。除了重量的差別,在包製過程也下了不少工夫,茶末在以手工包製之前需要經過兩道手續把茶末粉及較粗糙的茶末去除,包製完成後再經過數十小時的溫火烘焙。這種工序的茶包除了耐泡之外,也比較不會有茶湯苦、澀的現象,更神奇的是茶包存放越久越有滋味,茶湯會變得更香醇好喝。   偶然找到的瓷器茶具組,花色還不錯,看起來像是舶來品卻有聞香杯,是少見的組合,用這種兩人份的瓷器茶壺來泡茶包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泡茶包時也跟一般泡茶一樣的程序,先將茶壺、茶杯用熱開水燙過,除了清洗也順便提高茶壺的溫度,以免沖泡時熱開水的溫度降溫太快而泡不出茶味。   將茶包平放於茶壺內,再倒入熱開水。第一次沖熱開水通常稱為溫潤泡,是為了讓茶葉舒展,所以泡茶末包時不需要溫潤泡,如果您覺得第一泡的茶湯直接下肚會怪怪的話,那就讓茶包過一下熱開水即可。至於沖入熱開水後幾分鐘倒出來喝的問題實在沒有標準答案,請各位依照自己喜愛的濃淡自行調整時間。

六月白。佛手

當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大約在每年陽曆七月二十二日,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裏的「大暑」,以北半球而言這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在此節氣所採製的茶葉之茶單寧含量最高,也最為苦澀。這節令通常也正是農曆的六月,所以便將此時段所採製的茶稱為「六月白」。   照片上的佛手茶產自嘉義高海拔山區,也算是高山茶。它的特徵是葉片比一般茶葉大,不同的是它適合中、重發酵的標準型烏龍茶製程,它的滋味更是不同,時時變換出不同的味道。   如果我說新做的佛手茶喝起來像淡淡的冬瓜茶,您可能會覺得那有什麼特別的?如果我說陳期三年的佛手茶喝起來像柳橙汁,您可能就很難想像了。從淡淡冬瓜茶味道至酸甜交錯的柳橙汁味道,是如何的豐富變化,有機會您一定要來試試…這屬於夏茶的六月白佛手更是特別,雖然茶葉集苦、澀於一身,但只要加上精巧得宜的製茶工序,便能化苦澀為甘甜,越陳越有滋味。

酸甜佛手茶

第一次喝它的時候,覺得它應該有許多故事吧,暫時不管它的故事,先喝再說!濃醇的茶湯,入口後淡淡的酸、甜滋味交錯呈現,有點點像初戀。喝的是它的原味,只是單純的接受,不求什麼回報,只有淡淡的美好回憶。第二次再喝它的時候,我拿的是迷你小蓋杯,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完全走樣,就像是揭發於大眾之前的初戀情事,淡淡酸、甜的味道沒有了。   第三次喝它之前,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過它的相關資料。原來這佛手茶真的有不平凡的故事,佛手是屬於香櫞種,原產於福建永春,我遇到的這個佛手是引種至嘉義高海拔山區的茶,全程140小時的受火時間,前後歷經七個月才完成,光是工錢就不知道如何計算的工夫茶,喝起來壓力特別沈重。

微風中的野薑花

許多茶書、茶人都提到目前台灣茶的共通現象-綠茶化,但要仔細討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在目前不清不楚的情況之下,輕發酵的烏龍茶被當做主流,中、重發酵已被當成非主流的茶品。相信很快的,綠葉紅鑲邊的烏龍茶就要絕跡了。   有人說:綠茶是物理變化,烏龍茶是化學變化。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烏龍茶是不是正在退化呢?物理變化只是形體的變化,化學變化則有無窮的變化可能性,為什麼製茶人會願意讓烏龍茶就這樣失去它的獨特魅力呢? 2004年建福茶莊的杜老闆特地花費23小時製作一款中發酵的阿里山春茶,這茶當然被歸類為非主流茶,因為實在沒有可以預期的基本消費群,也就是可能會賣不出去。我試泡這款中發酵毛茶,第一次用蓋杯泡,連茶梗都沒挑,結果味道都被茶梗味給搶走了;第二次試泡時,特別將茶梗挑過一遍,使用我鍾愛的小朱泥壺,這次竟然泡出幽幽淡淡的野薑花味道,可惜的是目前這個野薑花味道已經只剩最後的四兩而已,其餘的都已經進行了後發酵,正等著再焙火處理。   我將這個味道取名為「微風中的野薑花」,可惜它已經變成我記憶中的味道…茶湯香甜美味,茶湯入口後,鼻息之間幽幽淡淡的野薑花味道彌漫著,杯底濃郁的茶香,這才真正體會到「杯底留香」的魅力,閉著眼我仍然可以聞到那清雅的野薑花。

藏龍

請別懷疑…這個像雕塑藝術的東西正是烏龍茶,長長的茶梗像成了線條,綠綠的葉片化身為畫彩,製成的烏龍茶塊每個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因為它並非壓模成形,而是把處理後的茶菁放進袋子裏,直接抽真空後直接放進零下十八度的冷凍庫裏。   有人說它是冷凍茶,它確實是需要冷凍,但是這裏的冷凍只是為了拉長保存時間,當它乾燥處理過後,就像一般的茶葉只需要防潮即可,並不同於多年前所流行的那種茶菁直接受凍的冷凍法,所以我不把歸類為冷凍茶。照片上的茶是已經藏了八年的高山茶,茶塊的外表看起來還是非常新鮮可口。 它所泡出來的茶底鮮綠依舊,茶湯也不會如冷凍茶的茶湯那般混濁,它的 口感鮮活、香氣清香淡雅,有絕特的桂花淡香…相信您只要喝上一口茶湯,就會深深愛上「藏龍」!   您可能已經猜到了挖取茶葉的方法,沒錯!就像挖普洱一樣的方法,拿隻一字型的螺絲起子,從比較容易著力的地方挖,但是要儘量保持葉片的完整,沖泡時可以使用蓋杯、茶碗當茶具;開水溫度不可太高,大約攝氏85度即可;茶塊的保存方法跟一般烏龍茶沒有什麼不同,只要保持乾燥即可。

曬太陽的Sally

幫Sally弄了頂新帽子,又添購一張椅子,讓她曬曬太陽,真是暖和。

7562青磚

八八青餅

無紙、無內飛。7542

橙印青餅

南天301青餅

手工皂包裝

常常看到其他皂友為自己的皂寶寶設計美美的包裝,真是賞心悅目,我也為我的皂寶寶設計個包裝,用的是等待回收的紙盒。 將紙盒拆解後,依皂的大小量身剪裁成長條狀,再在紙條的兩端剪兩道用來相互卡住的缺口。 看起來簡單、大方的包裝方式,很受同事們的喜愛,只是下次要先包上保鮮膜。如果刻個印章在上面加蓋記號,應該會更完美。

大彬壺

時大彬號少山,壺藝名家時鵬(朋)之子,生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卒於清康熙(1662-1722)初年,是明末清初時期赫赫有名的製壺家。「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都是在描述時大彬的壺藝技巧及其壺的名貴程度。 時大彬開始製壺時以供春壺為模仿的對象,其壺造型敦樸妍雅,當時所製的茶壺都屬高大型為主(高約11公分),後期遊歷婁東(今上海市松江地區),與當地嗜茶的文人雅士接觸後,才開始製作適合「壺泡法」的小壺。 時大彬《紫砂胎剔紅漆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資料:從出土大彬壺論時大彬製壺的風格及其文化史意涵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是個茶葉集散地,運來這裏交易的茶葉通稱為「普洱茶」,主要產於西雙版納的普洱茶在唐朝時已經有銷售到各地的記載。宋朝時除了川、滇、藏的茶馬交易,大理國也有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和宋朝作茶馬交易。南宋時李石《續博物志、卷七》「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薑烹而飲之」可見當時的飲用方法,大多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的煮飲方式。到了元朝時,普洱茶已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朝李京在《雲南志略夷風俗》提到「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貿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記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西蕃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普洱茶」這個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的,正式的史書記載則是在明朝時,謝肇制在《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朝至清中時期是普洱茶的興盛時期,當時作為貢茶,很受朝廷的讚賞,因而促使普洱茶的蓬勃發展。   雍正七年(1729年)派往雲南的總督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罝流官,駐軍隊以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置「普洱府治」,在攸樂山(今為景洪市基諾族山,六大茶山之首)設置「攸樂同知」,在猛海、猛遮、易武、 倚邦等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負責管理糧食、茶葉的交易。   乾隆元年(1736年)撤銷攸樂同知,改置思茅同知並在思茅設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負責管理茶葉稅收和收購。在普洱府道設茶廠,由茶局統一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和貿易。至清末,由於稅苛,普洱茶的生產開始衰退。   民國初年,政局較穩定後,茶葉的產量才不再減少。後來雲南省地方政府將西雙版納改為縣治,茶葉生產採取「官辦民營」的方式,民間運銷,政府收稅。抗日期間,茶葉外銷路線被斷絕,產量劇減。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普洱茶的生產方式、茶種有極大的影響及改變。   以上的普洱茶歷史是由許多茶書所整理出來的,至於是那幾本書,我真的已經忘了,所以無法在此一一列出參考書目。

關於普洱茶的基本常識

茶餅、茶磚、沱茶這三種是較常見的普洱茶形狀。分別簡略介紹 一、茶餅:每片重量約為350公克。 二、茶磚:茶磚的規格通常以250公克為主。 三、沱茶:形狀像個小碗,常見的規格為100公克重,也有姆指大小般的迷你小沱。   普洱茶的毛茶是依照茶葉的老、嫩做為分級的標準,大約將毛茶的等級分為十個級次,也有將毛茶分為五級十等的分級方式,級數越小表示茶葉越幼嫩;級數越大則茶葉越為粗、老。在蒸壓成各種形狀之前,先將毛茶分級,再依據訂單需求做各種不同等級的毛茶拼配。例如沱茶通常是採用一~四級的毛茶;茶餅常採用五~八級的毛茶;緊茶則採用九、十級的毛茶,也有的會拼加茶梗在毛茶之中,甚至拼配紅茶末或綠茶末,當然也可以單純的只採用單一等級的毛茶。各個茶廠拼配的等級比率就如同他們的獨家配方一樣,為了保持茶品的品質較為穩定,茶廠都會儘量維持一樣的等級配方。如果你想喝一些比較特別的茶,當然也可以直接去茶廠訂製。   除了毛茶的拼配學問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關於壓製普洱茶時的大學問哦!茶廠也會為了讓茶的賣相好一點而使用一些壓製小技巧,例如拼配時如使用兩種以上的毛茶時,就會將較具賣相的毛茶舖放在茶的表層,所以您在買普洱茶時,可別光看表面而已。而且普洱茶的品質好壞並非依據毛茶的等級來分別的,必須依據普洱茶的總體表現來判斷它的好壞。普洱茶除了茶本身的因素之外,再加上了時間、空間(倉儲問題)…等因素,常常造就出「同茶不同命」的奇蹟。   普洱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就是「渥堆」,它的作法是將毛茶和(ㄏㄨㄛˋ)水後攏聚成堆,靜待茶葉發酵,這種加速茶葉發酵的作用,為的是要縮短普洱茶發酵的製程時間。所以有經過「渥堆」工序的普洱茶,通常稱為「熟茶」;沒有經過渥堆的就稱為「生茶」。 下面就大略地就生茶、熟茶做個簡單比較: 茶別|茶香|湯色    |葉底 生茶|上揚|栗色~酒紅色|有彈性、柔軟 熟茶|下沈|深栗色~黑色|乾硬、粗糙

從一而終

在古代的婚禮中,茶代表了「從一而終」的意義,在明朝《七修類稿》中,曾經提到”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我不是種茶人,所以不太清楚現在的茶樹是否也是「從一而終」,也機會再問問看實際情況。但是,我在泡茶的過程之中,真的發現「從一而終」的現象。   當我們在泡茶的時候,如果中途將茶壺裏的茶葉挖出來換到別的容器或茶壺裏,那麼再次沖泡出來的茶湯將會混濁不堪,連口感也變得不太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茶葉被沖泡過後就開始在茶壺裏舒展它的筋骨,我們把它翻動、挖出時,可能也就破壞了茶葉的完整…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之一,不知各位是否有其他的看法或想法呢?   上面的照片中有三杯茶,這些茶湯是7542青餅(生普洱茶餅,約2000年生產)所泡出來的…這張照片上每杯茶有標上編號,現在各位先來猜猜這三杯茶有什麼故事在裏面…   第一杯跟第二杯的湯色應該可以看出有明顯的差異,它們都是用同一把茶壺泡出來的茶,也都是第三沖浸泡15秒後倒出來的茶湯,但是第一杯比第二杯的顏色淡,原因而在?第一杯的茶湯是經過簡易乾燥處理的茶餅所泡出來的,第二杯茶則是沒有經過處理的茶餅。這兩杯茶除了茶湯顏色不同,仔細看,還可以看出清、濁不同處,當然茶湯入口的口感 、喉韻也有明顯的不同。第一杯跟第三杯的差異則是「從一而終」的實驗…說了這麼多,各位是不是已經能夠猜得出來那杯茶是最好喝的茶湯?

喝出活躍的生命力

您喝茶為了什麼?為什麼要喝茶?這個問題您是否想過呢?原本我也不曾特別思考過這個問題,一直到有位上海網友問我,我才突然像被電到似的開始問我自己,喝茶、發茶報…花這麼多的時間,為的是什麼呢?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再加上之前參加的茶與藝研討會時,曾經有位茶藝推廣人士在講台上提出他自己的疑問:泡茶師不賣茶,能靠何維生?這些疑問讓我頓時陷入苦思當中。   讓我願意在喝茶之餘再投入時間找資料、發茶報,大概是因為茶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內涵,而這些內涵實在太豐富了,製茶人的心血、種茶人的辛勞、製茶技術的智慧累積、泡茶人的歡喜飲啜,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再由茶本身拓廣開來,所及的範圍又更多樣了,茶藝、陶藝、花藝…只要跟茶有關的都可以自成一格進而衍生出另一種藝術,而且任何人只要願意都有機會可以擔任推廣的任務,不是特定人士才能擁有的特權。   許多人說,為什麼日本可以把中國古代的茶道發揚光大?而我們自己卻無法完整保留茶的文化?在這裏提出我自己的淺見和大家一起討論,當然我只是以單純喝茶的角度來說說自己的感覺。 中國人的茶是屬於生活的一部份,生活是活的,茶也是活的,人當然也是活的,所以不需要為它們定下什麼制式、標準,全由個人自由決定如何進行茶的活動。   這就是我心中的茶,任何人都可以依自己的自由意願來泡茶、喝茶,當然也沒有什麼特定的標準可以當成衡量尺規,完全由個人情感的接受程度而決定。例如:到朋友家拜訪時,話題、情感投合之際,任何的茶都會變成好茶;再如,主人以極溫柔的態度對待茶葉、客人之時,茶湯也會變得溫潤可口。試想,如果將眾多茶種以一種或多種方式制定框架式的標準時,喝茶將會變成如同儀式、典禮般的活動,我想這樣的茶大概也會變得「食不知味」。我想不管我們喝的是大陸茶、台灣茶或是英國茶,只要讓茶得到善待,茶就會善待我們;但是不管是茶、或是人都必須有機會活出自己,表現自己,才能讓生命繼續活躍。

用蓋杯泡,也不錯!

我簡單說明一下用蓋杯的時機,新鮮的茶或是發酵度較輕的茶可以採用瓷器或是玻璃材質的泡茶用具,如果是陳茶、老茶、陳年老茶之類的茶就應該採用比較講究的壺具。   我試過壺泡、蓋杯泡法…後來發現直接抓幾顆佛手放到蓋杯裏,第一沖溫潤泡時浸放約一分鐘,第二沖就可以隨心意沖泡,因為怎麼泡都會很好喝,比較特別的是我直接用蓋杯泡,直接就口喝茶。照片裏的那杯茶,看起來是不是非常可口呢…

汕頭壺

汕頭壺在台灣地區的茶行裏並不常見,如果您非常好奇這樣的茶壺到底長什麼樣,並且想找一把來玩玩,可能需要花上一番好大的功夫才能找到合意的汕頭壺。左邊這張照片正是汕頭壺,壺底落款寫著「端午戊辰 君德」,君德是它的壺型名稱,端午戊辰依直覺猜想大概是它的製造日期,不知道各M茶友有沒有其他的想法呢?我特地查了「戊辰」,發現最近的戊辰是民國七十七年,生肖屬龍。 關於汕頭壺最早出現的年代,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但可查到的資料多認為汕頭壺是潮汕地區仿宜興壺型的手拉土坯壺,所以汕頭壺也被稱為「土罐」。它的土胎就像紅磚土一樣,土質看起來很脆弱,所以在使用汕頭壺時一定要記得先溫壺,不然壺身可能無法承受瞬間的高溫而「粉身碎骨」。汕頭壺通常在燒製完成後會在壺表面加上釉料當做保護膜,如果只上一層釉料就稱為單面釉,淋上兩層釉料就稱為雙面釉。如果您要問我,上三、四層以上的釉是不是就依序類推呢?這可就難倒我了,因為我只聽過人家說過「單面釉」、「雙面釉」,還沒有聽過「三面釉」、「四面釉」的說法。   一開始接觸汕頭壺時,常常花上台幣四、五千才能買到一把中古的汕頭壺,而且還常常是缺角的,不然就是醜醜的壺型。後來,終於找到便宜一點的,就如照片上這樣的好品相,也是有些瑕疵的。目前我只買過一把全新的汕頭壺,我很懷疑它其實是鶯歌的手拉坯,結果這把唯一的新汕頭被我不小心給泡成「茶葉蛋」,就是因為壺溫落差問題而「粉身碎骨」「壯列為仁」了。

茶香白煮肉

我常常弄白煮肉吃,當然也試著拿茶葉增添肉肉的香味,試了綠茶、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四種茶葉,結果…還是普洱茶的去油力強。但是拿來煮肉的話,似乎不是很理想的佐料,因為煮出來的肉硬硬的,一點油都沒有,肉失去了彈性,很難咬。我個人覺得那四種茶,大概是鐵觀音比較適合煮肉,煮起來不會失去肉的彈性,也帶著鐵觀音的淡淡清香味。   這個煮肉的實驗讓我聯想到減肥的問題,坊間流傳著喝普洱茶可以減肥的說法,但是有多少人真的靠喝普洱茶減肥成功呢?如果依我所做實驗的結果推論,茶水經過腸胃時或許可以將少量脂肪釋出,但是這需要喝多少普洱茶才能達到效果呢?如果用普洱茶泡澡的話,是不是也能達到去油脂的功能呢?在滾燙的普洱茶水中浸泡著,應該效果更好吧…   我忘記說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被我拿來實驗的普洱茶是熟茶,之前我所看過的普洱茶相關實驗數據也大多是熟茶的資料。

八八青餅

8582八八青餅,八八青餅只是統稱,許多可能比較年長的八○年代7542、8582也直接被稱為八八青餅。

趙李橋米磚

茶磚上印有「中國茶業公司 趙李橋磚茶廠製造」,屬於紅茶類,是以紅茶片末為原料蒸壓製成。 趙李橋鎮位於湖北省,原本茶廠位於蒲圻羊樓洞,後因為交通運輸便利便遷至趙李橋,隨著所生產的青磚、米磚外銷到蒙古、蘇俄及大陸各地,因而聞名。

?○。六安孫義順

約為七○年代的孫義順六安茶,黑茶類,生茶,濃濃的老味,茶湯入口立即兩頰生津,接著只有讚嘆連連,然後連續幾天「茶」不知味… 

2005。臨滄喬木大葉沱茶

這是2005年8月生產的臨滄生沱茶,有漂亮的小盒子,裏面還附有一張說明,沱茶裏還有內飛。說明上面寫著,那是臨滄恢復生產的第一批喬木大葉沱茶。

九三青餅

為了那張標示著製造日期的小紙,我付出不少代價。不過,不久之後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批茶餅目前還非常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