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9的文章

茶盞泡茶

型式就如同斗笠,因此稱為斗笠盞。 各種釉色的斗笠盞 宋代蔡襄所著《茶錄》下篇茶器之中有專論茶盞的部份: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宋代點茶是將團茶解碎再碾碎成茶末粉過篩,將茶末粉置入茶盞沖以熱水,再以竹筅攪打以便茶末粉充分均勻於熱水中,攪打過程自然形成泡沫如堆雲積雪。 目前葉茶形式的沖泡,大多依沖泡目的選擇而使用茶壺、蓋碗或鑑定杯等茶具,茶碗直接沖泡也是可行;在製茶廠製茶過程中的試茶也常見使用白色飯碗沖茶,以瓷製湯匙聞香及取茶湯。 茶盞泡茶 方便觀察茶葉,散熱快,只要第一沖溫度夠高, 接續以不同溫度沖茶,便有不同的茶湯效果。 葉茶沖泡後有完全舒展的空間,小碎片下沉, 飲茶時碎茶便被積壓在下層,絕少有喝到茶渣的問題。

泡茶很有趣

南宋末年吳自牧撰《夢粱錄》記載臨安的風土民情,其中卷十六 提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當時的茶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宋代的茶文化也遠渡日本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普遍的泡茶方式是延續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改散」之後的葉茶形式,散茶製茶方式也比團茶製法更能呈現茶的真滋味。 以陶土茶壺沖泡緊壓茶 以白瓷壺沖泡條索茶 以直火煮茶 泡茶就如同是以茶葉為主角的實驗,除了茶葉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實驗變數,例如:使用的水及水溫、茶具、沖泡手法、泡茶環境及氣氛…等甚至泡茶者的情緒都會影響茶湯的呈現,更複雜的是茶葉本身也時時都在變化著,但也因為如此才會讓泡茶這件事更顯趣味。泡茶是為了給人喝,該泡什麼茶?該如何泡?該用什麼茶具?都沒有標準更沒有對錯可言,只要喝茶的人能接受即可。 找到王力宏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仔細看過一遍,結果裏面根本沒有「茶」的蹤跡… 資料參考來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茶學專書。北宋蔡襄茶錄

從網路找到北宋蔡襄的茶錄,便藉著抄寫茶錄了解將近一千年前蔡襄烹試團茶的記錄。茶友們若是對於茶錄內容有興趣,可以將字帖列印下來慢慢欣賞,蔡襄和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 , 是宋代書法家、政治家,也因撰寫烹試《茶錄》而被稱為茶學專家。 愛茶,不能不看《茶錄》;愛書法,更加不能不看《茶錄》 連結中的茶錄有兩個版本,一是藏於上海圖書館,一是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蔡襄曾為起居注,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右正言,後被任命為福建轉運使,其中有一個任務是進貢精好的上品龍茶,文中提到唐代陸羽茶經、丁謂茶圖等茶學專著,丁謂的北苑茶錄是記錄龍鳳團茶的採造。 蔡襄茶錄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別論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下篇論茶器,分別論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缾等。 蔡襄的茶錄原稿在福州任官時被竊,後來發現內容被刊印發行,在治平元年五月將錯誤改正重新寫過並刻石傳世。

玩土做陶

這是我做的第一把茶壺,以前我根本沒想到竟然會有機會摸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