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喝普洱茶已經變成全球時尚潮流象徵,從傳統港倉普洱到大樹、古樹茶,再進階到單株茶,茶餅重量也由每餅357公克改成250克、200克、100克,需求增加但高端茶的數量並沒有增加,甚至被限制採摘,普洱茶越來越被珍視並追捧著,特殊茶款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喝到。 大茶廠出品的普洱茶許多被當成期貨操作,動不動就傳出翻倍漲價訊息,更多買茶的收藏者並沒有喝過茶是什麼味道,純粹就是投資為了賺錢而已,實在很難想像這些茶在N年以後會變成什麼狀況?那些茶真的能喝嗎?數量多又沒被消耗的話還有升值空間嗎? 為了真正收藏好茶,挑選品質條件兼優的普洱毛茶,並壓製成自己的收藏茶是不少普洱茶店家的選項之一,這些訂製茶是從2008年起開始逐年訂製,包裝也是自己設計的款式,也因為是收藏自己的茶,所以不惜成本的挑選當時最好的原料茶並壓製成400公克規格。 很難說訂製茶是不是正確的投資方式,但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精選收藏,流通性肯定不是主要考量,重點是將只會分享給懂得欣賞的知音。

專心一意的喝茶生活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茶生活,至今即將屆滿廿八年,台灣的茶葉產業從輝煌時代到目前的渾沌不明,喝茶的人也越喝越不明白。 一開始當然是從台灣本地茶喝起,鹿谷烏龍茶、阿里山金萱是我的起點,喝什麼茶都是隨緣跟著茶行老闆所愛挑著買回家喝,當時我所遇到的茶行老闆大多是採茶季節親自到茶區挑選採購茶葉,再依主顧客的需求將毛茶予以不同火路的炭焙或電焙,所以老闆的經營規劃也是茶行獨特魅力所在,每家茶行也絕對是獨立茶行,比現行流行的獨立書店還要獨立,書可以無限量複製,茶葉可是完全無法複製的。 一九九○年代中期,宜興壺銷售在台灣開始走下坡,在當時港式飲茶餐廳的帶動之下,普洱茶卻開始興起,相較烏龍茶的耐泡沖程度,普洱茶也遠遠勝出,再加上茶葉越陳越香的條件,千禧年時普洱茶已成顯學,茶行爭相陳列販售以爭取來客消費。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對於普洱茶產業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原本普洱茶大多是從香港出口到台灣或東南亞地區,部份香港茶商在回歸時選擇清倉移民,也有部份茶商開始在廣州設倉,不久之後的千禧年開始乾濕倉之爭的角力戰,沒有港倉之後必定會出現的商業操作。 開始喝茶生活的同時我也選擇了教師職業,對於茶葉產業的觀察都是走動茶行和老闆閒聊的現實經驗,另外也從網路論壇、網站看茶友們的討論了解現況,至於雜誌、書籍的內容只能當成商業廣告之屬。二○○七年開始喝並訂製大樹茶,也跟著在雲南常駐的台灣茶商訂製名山茶寨的純料高端茶葉,至今積累不少名茶庫藏。 為何說自己是專心一意的喝茶呢?其實我很少逛茶行,將近三十年時間有走動、交易的茶行只有五家,茶農、茶廠也只有三家,對於挑茶、選茶也就是自己喜歡或覺得有潛力即買單收藏入庫,至於商業買賣現況是完全不上心的,一直只是安心喝著自己收藏的茶而已。 目前距離自己離開教職的退休日只剩兩個月,打算開始過「變賣家產」的生活,正式進入社會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畢竟已經期望了快三十年的事情,相信一定可以在茶堆裏找到別人喜歡又可以交流分享的好茶。

莉森的飲茶生活日常

從大學畢業後便開始的喝茶生活,天天與茶為伍,只是單純的喜歡喝茶,所以比起以茶為生的職茶人 多了非常多的自由自在。 挑茶、喝茶都是為了自己,不必管別人是否喜歡,更不必擔心茶葉的庫存問題,買下來的茶都是可以傳承的家產,而且只會越放越好,也算是很不錯的投資方式。 茶桌上總是擺放著為數眾多的茶壺、茶杯,如同小朋友扮家家酒般熱鬧,也像做化學實驗一樣設定不同的控制條件,只為觀察如何讓茶有最佳的呈現機會。 一款茶。兩把不同陶土(台灣岩礦、宜興紫砂)的茶壺:哪一把壺的表現比較優秀? 使用同款茶杯,並在交叉飲試時以白開水讓嘴巴歸零。 沖入熱開水只要蓋過茶葉即可,不必沖到滿壺。 重複多次沖泡之後,利用長時間浸泡,喝到濃濃的原味,是茶的本質,很芳香清甜。 不同條件的陶土會有不同的特性,每一沖呈現的味道都不一樣,兩把壺出來的湯色、滋味、口感也不一樣,真的無法斷言長短;喝茶是生活,也是享受人生的片段,茶好不好?要先明白自己是以欣賞還是挑剔的態度看待,若是欣賞,便沒有不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