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09的文章

茶與茶之間

  暑假期間,我把一些較具代表性的茶文章貼到在內地新浪網申請的部落格,那兒有一大群喜愛茶的博客,有喝普洱茶的博客人數還真是不少,喜歡台灣烏龍茶的博客也很多,更有茶友特地專程到台灣來取經,回去之後還把台灣的茶之旅詳細記錄,把台灣寫得很美,好像只要是台灣的人、事、物都是值得推崇的,讓看那些文章的我頭皮直發麻。   藉由新浪博友的介紹及邀請,我去了福州人架的論壇「第一談」,他們談的主題還真是五花八門、無所不談,貼了幾篇茶文章之後我便失去再去貼文章的興趣,一來是網路連結速度的問題;二是有些內地人非自主性的言論、字眼讓我覺得心裏不舒服;三是有些發帖內容像是商品展示,有些發文或回應像是精神喊話一般的虛應也像是點名簽到。   對於「非自主性」言論,我忍不住就在別人發的主題裏插播了… 一個人說話,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向。 希望大家多多透過網路平台多交流,多了解, 任何表達的內容只能代表某個人立場,跟某個大環境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就如台灣也有壞人,但不是所有的台灣人都是壞蛋。 抱歉,今天早上看到一些讓我覺得有點刺眼的字眼,而覺得讓我非寫幾個字不可。      可能寫得太含蓄了,似乎沒人看得懂… 在此向本主題的樓主致歉,我離題了… sorry…突然說了那些話,但實在不是為了我自己個人而說,只是希望提醒大家: 最近內地掀起的日本器具收藏風氣,讓我覺得有點點無言… 日本生鐵壺、錫罐有些是台灣家庭裏的家傳物(曾經日據的時空背景),但大部份是從日本收購來的,收購當然是要拿做生意賺錢,也因為有商人才能貨暢全球。 希望各位在購買任何茶葉、茶具之時,不是因為聽別人(常常看到有人指名台灣人說)的種種說法而買,如果你不能認同或不了解的東西,最好是再觀望一下,千萬別因為誰說了什麼而買,要問自己,因為拿出白花花鈔票買東西的是自己啊!

與普洱製茶人的對話

 普洱茶的傳統味道 所謂的『傳統』,在普洱茶界中是一项不可考、不可逆的工作,更多的是後人的猜測或想像;甚至只是商業的操作手法之一。如同很多前輩鑽研『號級茶』,發表很多的發現,但是誰能證其真偽?最終也僅能以『自由心證』作為結論吧!  關於普洱茶製作工序 普洱茶的製作工序散見於許多文獻之中,基本上都不夠完整;因時代、時空的因素限制,當年茶山的活動與採收、製作粗毛茶的過程紀錄幾乎「付之闕如」。所謂老三廠或老四廠的這種說法都是市場中的慣用語,真正觀察普洱茶實地的發展之後,不難察覺當年的茶廠只是『集散地、加工廠』,真正的運作都在農家或後期的生產隊部或初制所。 普洱茶蒸壓之後的乾燥處理 現今的茶品生產多數是以『烘房』烘乾為主,茶廠未設立烘房無法取得QS認證,這是現代與傳統的爭戰矛盾。自然曬乾的茶品受天時影響很大,而且容易出現回潮的風險,這是大量生產制程中不能承受的風險問題,因此烘乾處理是無法避免的處理方式。 普洱茶苦澀味的討論 品牌茶出現苦澀問題,多數與茶料的拼配(或稱混合)產生的衝突有關,此其一;茶園茶原料本身帶有的苦澀,此其二。另外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萎凋不得法或是經過矮化的古茶樹,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澀味」,但古茶樹受到傷害後所出現的澀味感表現不同於茶園茶或因為拼配所產生的苦澀。  喬木與灌木 凡是雲南大葉種茶樹,從植物學的分類來說都是喬木,只是樹型有大有小、樹齡有老有少,這包括茶園茶或是所謂台地茶。少數茶廠或茶商會刻意使用灌木的小葉茶來拼配,主要的目的在於『提香』,這樣茶品稍加注意都有綠茶的烘青香氣,香氣的表現短暫,多在第一泡與第二泡,但這樣的茶品在市場上反而非常討喜,也是目前大廠茶的主流產品之一。畢竟,香氣比苦澀容易被消費大眾所接受。

貓頭鷹柴燒

莉森透過藝術家朋友的介紹,認識一位非常可愛的陶藝家,圓圓胖胖的身材,讓我覺得她根本就是貓頭鷹的化身,所以我暱稱為她「貓頭鷹」。莉森和貓頭鷹將以茶的觀點設計一系列的柴燒陶作,茶館裏將增加柴燒陶作品的展示及銷售,柴燒落灰所產生的天然釉色,造就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 如果有您喜歡的陶作,歡迎您留言洽詢。 幸運草(盧先生收藏)   蟹眼高足:燒出白色結晶體狀如蟹眼,杯的圈足較高如穿著高跟鞋,挑戰不穩定中的穩定感。   高溫裂釉            

2009春季澄順號-景谷月光、臨滄雪芽

與去年秋季月光完全不同的口感,是渾厚低沈的男中音。   柔弱、纖細卻又有主見的秀女。

回應茶友提問關於"好的新茶"的合理價格

有位茶友在T4U的普洱討論版開題討論關於好的新普洱的合理價格,他提到老班章、曼松等地野生茶價格昂貴的問題,可見他絕對是位做足功課的茶友,不然怎麼知道曼松比老班章還高貴的事兒?   我一時興起,寫了幾句話參與討論: 特殊茶區的野生茶當然價格偏高,如果覺得買不下手就改買別的茶區或是平價一些的大樹茶, 要說多少才合理,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討論,手上有茶的當然沒有開口的餘地, 單純消費者只能海底撈針式的詢價,這樣的買茶方式需要一些運氣及勇氣。 想買到合理的價格,就得花時間練功,當然繳學費是一定免不了的,手上沒有標本比對, 只靠記憶或印象去找茶,就如盲人摸象。 另外一提的是有些茶友是聽價買茶,以為價錢高就是好茶,價錢開低了還不屑一顧, 這個問題也常常困擾著想誠信經營的店家。 怎樣的價格才合理呢?我也很想知道。     大樹茶與以往的港倉茶是完全不同的經驗,竟然都已經是全新的開始,又何況太固執於某些茶區呢?跟隨著帶路人的腳步走,有什麼茶就試什麼茶,不需要負擔太多成本的情況,應該"還是"可以喝到許多好茶。   記得之前有個討論提到…認茶不認人,要達到認茶不認人的境界,真的很難! 茶從山上來,但是有幾個賣茶人是長駐茶山? 山上發生什麼事,又有幾個人知道? 在山上的人能挑到自己有能力掌控的茶,已經不容易了, 身處台灣的茶友們,又有什麼能力可以掌握自己想像的茶? 多看、多比較,是不變的原則! 如果只是想喝幾杯好茶,那就放開心胸,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