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是個茶葉集散地,運來這裏交易的茶葉通稱為「普洱茶」,主要產於西雙版納的普洱茶在唐朝時已經有銷售到各地的記載。宋朝時除了川、滇、藏的茶馬交易,大理國也有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和宋朝作茶馬交易。南宋時李石《續博物志、卷七》「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薑烹而飲之」可見當時的飲用方法,大多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的煮飲方式。到了元朝時,普洱茶已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朝李京在《雲南志略夷風俗》提到「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貿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記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西蕃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普洱茶」這個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的,正式的史書記載則是在明朝時,謝肇制在《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朝至清中時期是普洱茶的興盛時期,當時作為貢茶,很受朝廷的讚賞,因而促使普洱茶的蓬勃發展。


  雍正七年(1729年)派往雲南的總督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罝流官,駐軍隊以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置「普洱府治」,在攸樂山(今為景洪市基諾族山,六大茶山之首)設置「攸樂同知」,在猛海、猛遮、易武、 倚邦等茶山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負責管理糧食、茶葉的交易。


  乾隆元年(1736年)撤銷攸樂同知,改置思茅同知並在思茅設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負責管理茶葉稅收和收購。在普洱府道設茶廠,由茶局統一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和貿易。至清末,由於稅苛,普洱茶的生產開始衰退。


  民國初年,政局較穩定後,茶葉的產量才不再減少。後來雲南省地方政府將西雙版納改為縣治,茶葉生產採取「官辦民營」的方式,民間運銷,政府收稅。抗日期間,茶葉外銷路線被斷絕,產量劇減。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普洱茶的生產方式、茶種有極大的影響及改變。


  以上的普洱茶歷史是由許多茶書所整理出來的,至於是那幾本書,我真的已經忘了,所以無法在此一一列出參考書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香港嶤陽茶行的鐵觀音和水仙

這是為了不久之後迎接『茶多拉盒子』的準備工作, 莉森找來嶤陽茶行出品的水仙、鐵觀音兩款各三種等級的岩茶, 打算先練練基本功,不知沒有茶友也想一起練? 特別鐵觀音茶王 140g 本山正綠觀音 140g 極品正鐵觀音 140g 天心岩特別老欉水仙 125g 天井岩真欉水仙 125g 幔陀西正欉水仙(無罐) 125g

雷窯。郭瑞聰

許久不曾在鶯歌老街上閒逛,假日的人潮總是讓人敬而遠之。

香港祥興茶行。鐵羅漢

九○年代在台中港的委託行裏都可以找得到,當時莉森以普洱為收藏目標,因此岩茶只是點綴性的茶飲品,沒想到十多年後它也有機會被注意到。 九○年代收到的包裝跟後來的不太一樣,舊包裝的圖案比較好看、精緻。兩款對照的照片裏,左邊是新包裝,右邊是舊包裝。 一大包裏面有八中包,每一中包裏面有十個小紙包,每小紙包重約7克 後面兩張茶湯是不同角度拍的,岩味明確,茶湯清澈,值得細細品味。 這款式的鐵羅漢很令人頭大的是它沒有標註出廠日期或保存期限,因此除了開拆,完全沒辦法知道它的狀況,又因為封在塑膠包裝袋裏,轉化的速度也變得慢,有些喝起來還有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