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莉森碎碎唸( ~2013.9.1)

【2013茶市觀察】
目前茶市的氣氛很怪異,問大茶商、大盤景氣是否冷淡?
他們的回答是沒有影響,問買茶的,說很久沒買茶…

問低價賣得好?還是高價茶賣得好?
他們回答高價賣得好…


[莉森的推論及抱怨]
買茶的應該是終端銷售的備貨,中秋節就快到了,景氣不好送禮不一定會減少;也有財富所得屬於金字塔上層的好野人持續收茶。一般薪水階級則是減少買茶支出,回頭喝之前囤收的茶。
多年以來固定金額訂製大樹茶,今年因品質、價格因素減少訂製數量,但早在年初也已經被告知秋季茶不見得會比較便宜。若不再訂製,勢必有可能斷了再訂製的機會,但打算再訂製,也可能拿到品質不如預期的茶,這是雲南方面的問題。
台灣茶價格也是節節高升,拿目前台灣茶和雲南茶做比較,其實台灣茶還有漲價的空間,再加上大盤、終端正在調整商業操作手法,因此台灣茶沒有不漲價的道理。
莉森已經多次跟多位茶商翻臉過,明明價格不必訂那麼高?為什麼一定要那樣操作?但是這也要怪消費者就是有眼高手低的消費現象,價格低的反而不願意多看一眼,買到價格高的還會大肆宣傳,好像沒買到高貴貨不足以突顯自己的尊貴。(2013.9.1)


【不以現況為滿足】
從2003年開始陸續認識些製茶的朋友,從鹿谷、阿里山、大禹嶺、魚池甚至台東、雲南,茶桌上源源不斷的各式樣茶總輪番上陣來挑戰我的味蕾,感謝這些朋友總是靜靜的看我怎麼解讀他們心血。

真誠相待是他們的共同點,我不一定會喜歡他們的每一款茶,但他們總是很大方的讓我挑選喜歡的茶收藏而不在數量上刁難,當我把問題反應給他們時也總能做些調整,在我有些奇思異想時,他們也會跟我一起瘋狂。

雖然我不會做茶,在參與意見的同時,我們正在為茶葉開創新的可能,而且完全不以現況成果為滿足,或許現在正在被取笑著,但誰能準確估算我們的未來呢?(2013.8.9)


【入倉茶的板塊移動】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許多普洱茶已經陸續在港商抛售同時大批的往台灣運送,入倉茶倉庫也悄稍移轉到廣東境內,當時芳村也開始變成沿海的集散茶市;這幾年香港的經濟又發達了,店面、倉庫租金飛漲之後,香港普洱茶倉就要消失了,不需要多久港倉普洱也成絕響,目前台灣的普洱大盤商也正忙把寄放香港的入倉茶移回台灣,您要不要利用這個時機趕快收點港倉普洱呢?(2013.8.8)


【您在等普洱崩盤嗎?】
有些茶友在等普洱茶崩盤,會崩的是那些來路不明的茶而已,若是買空賣空的空氣就是一閃而過,接著該漲的一樣漲給大家看,新茶也不會增加,頂多就是不採而已。(2013.8.7)


【泡茶需要計時器嗎?】
多年前剛開始想接觸茶藝相關知識時曾經走進博愛路的陸羽,但在參觀他們的茶藝教室之後,只買一本茶藝基礎書籍就趕快走人,那個環境讓我覺得很拘束,連泡壺茶都要用計時器,泡茶不就是要讓自己放鬆心情自在享受品茶樂趣嗎?當時他們已經有泡茶師檢定考試,那更是讓我敬而遠之。

現在回想泡茶師檢定問題,或許當時去上課考他們的證書就不必花長達將近二十幾年之久的摸索後還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茶,但就算真的去上過課程後我應該也不敢說自己懂了,畢竟地球上任何條件一直在改變著,茶是活的,製茶手法也不斷翻新,到消費者手上的茶是什麼樣?根本沒有誰能說得準。

利用電子秤、鑑定杯組、計時器、溫度計等數據化儀器可以依設定好的各種條件公式化操作,使用的儀器越多,測量所得各項數據越精準,多次操作後便能快度累積泡茶經驗,為的也只是泡一壺或一杯好茶而已。

學習泡茶是需要為自己建立一些規準,只要自己能夠彈性應用各種技巧將茶泡出其特色即可,但如果牽涉到商業行為時,還是依照商場上的遊戲規則玩吧!(2013.7.26)


【嘴巴長在頭頂上的人】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曾經遇到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人,說的是眼光高,而且高到超過一般人的標準,就如同「天龍國」一般的形容詞。

2000年時興起普洱茶入倉、未入倉之爭,之後長達約七、八年時間有許多茶友以未入倉的普洱為尊,但卻又很矛盾的在茶堆裏找老茶,香港倉的普洱數量漸漸萎縮,大樹茶的產量一直增長,這樣的消長也是造成老普洱價格飛漲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說「嘴巴」長在頭頂上的人呢?原本說只喝沒有入倉的普洱便可以推掉桌面上一大半的茶,現在更加進化,開口就說只喝古樹茶,天龍國已經不足以形容,只剩「神龍國」一詞可以形容這種「嘴巴」長在頭頂上的人了。

到底有多少茶友喝過真正的古樹茶?難道看過雜誌上的參天古茶樹後就能心領神會照片裏茶的味道嗎?單憑別人的品飲心得就能判定茶的真假?然後茶都沒買來喝過,逢人就說自己只喝古樹茶。真正有口福的人,應該是什麼茶都喝,也都能夠細細體會茶的心意。

相信往後遇到來自神龍國的人會日漸頻繁,那些人穿的是千金難買的國王級新衣,你們可別傻傻的亂批評啊!(2013.7.27)


【越不懂越敢講】
不管在什麼領域裏面,總是有些人仗著自己有一張嘴巴便信口開河的講,至於講些什麼?自己還不見得了解。就如曾走訪某店時,老闆說他們的紅茶比魚池那個幾號好喝…

腦袋瓜裏有沒有東西?如果不知道的事就別扯,就算他家的紅茶好喝也不必拉別的來墊背吧,若對面的是一無所知的消費者,便在無意間造成錯誤印象而造口業。

在普洱茶的世界裏,也是會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不管懂不懂,只要不是自己的茶就先批一頓,還說得振振有詞。例如:我才不信有那麼多的大樹茶,更不用說古樹茶,那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拿得到…。由說詞中,您便可以猜得到該老闆不是經營大樹茶的店家,沒錯!他們的入倉茶是賣得不錯,而且還要不時向老客戶調些茶回去再轉手賣出。(2013.7.29)


【享受溫柔對待】
在大街小巷裏尋茶的日子開始,經常接觸到很有溫度感的店家老闆,回想第一次買茶壺的經驗,老闆幾乎是半買半送還附贈晚餐,大概老闆很少遇到小女生自己一個人跑去買茶、壺,當時的我才大學畢業開始工作領薪水。

當時薪水大約三萬出頭,每天七點半上班到晚上十點多,工作時間蠻長的,第一次買茶、壺共花2500元,一把紅土掇球、半斤阿里山金萱及泡茶所需的塑膠茶盤、簡易竹茶則、茶巾、茶杯等,老闆把可能需要的道具都幫忙準備好,另外送一把很可愛的鶯歌壺,結果身上的錢也一次花光光,還記得那天的晚餐是老闆的媽媽一直招呼,要我跟他們一起隨便吃。

有一陣子常跑民生社區,在一個賣場二樓有家小店,老闆是位很有氣質的女士,專賣些茶藝館需要的用具:桌、椅、壺、杯…等,很奇怪的是沒有賣茶,每次經過總要過去看看店主順便話家常,認識許久只在店裏買過一組陶作坊的杯子,每次很衝動的想買什麼,阿姨總是說等我真的有需要時再買,就算我只是過去聊聊天,也總是泡壺茶請我喝,更不曾推銷什麼給我,這樣的溫柔相待真是令人懷念。(2013.7.30)


【喝茶是很主觀的事】
多年的喝茶習慣,讓自己養成很多習性,尤其是不施脂粉、飲食極清爽這兩項,為的是隨時保持感官的敏銳度,更不想破壞喝茶的好興致。

每個人的生理狀況不一,有些人鼻子不是很靈敏,因此對於高香型茶種並不會特別喜愛,反而較重注茶湯入口後的表現;平常飲食口味較重,則對於發酵度輕的茶便較無法感受。

除了感官問題,對於茶葉的了解也會影響感受程度,就如大樹茶、古樹茶的分辨或是重焙、老茶的辨識,不同條件的比較問題就需要茶識為基礎,否則只是雞同鴨講而已。(2013.7.31)


【直接向茶農買茶會比較便宜嗎?】
以前的茶葉交易大多是茶商(終端銷售單位)向茶農收購,或是茶販由茶農收購茶葉再轉給茶商,茶葉賣到消費者手上至少經過一次的轉手,購買價格也至少包含一次的轉手成本,目前也開始流行消費者直接跟茶農買茶的交易方式。

在此提出不負責的純推論說法,請消費者自行判斷並決定購買的模式,畢竟商業模式大多是供需問題,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剛接觸茶葉的茶友對於茶葉品質較沒有概念,即需要茶商引導購買行為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因此茶商對於茶農便有監督的功能。茶農雖然以較低的批發價提供給茶商,但是只需要安心把茶照顧好,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在銷售問題。

當茶農或消費者不安於自己的角色想要在價格上得利,當茶商的角色及功能消失時,在茶農為了把茶賣出去便需要把照顧茶的時間挪用在銷售方面,消費者買茶也沒人幫忙鑑定。

請各位想想,直接跟茶農買茶,真的是最划算的交易方式嗎?(2013.8.1)


【什麼是真相?】
才開始接觸茶的朋友,總雀悅於找到好茶,也會想把茶分享給其他同好,但自己心目中的好茶跟別人的一樣嗎?

之前曾說了,喝茶是主觀的,所以鐵定標準不一致,因此勸告各位在分享好茶的同時不必強求別人給你什麼回應,就算有,也要仔細聽進去人家說什麼?透露了什麼訊息給你?最怕的就是要人家說出你想聽的話。(2013.8.6)


【普洱大翻身】
入倉普洱是香港飲茶文化的產物,八○年代臺灣開始出現港式飲茶餐廳後普洱才慢慢被認識,但也僅只是搭配港式點心的茶飲選項之一,印象是接近黑色的茶湯,吃過油膩食物再喝普洱,還真的蠻解膩,一般人還是以「臭曝茶」稱之,單獨喝它時,心裏不免嘀咕…喝了會不會拉肚子?

九○年代台北大部份茶行仍然以烏龍茶為主,普洱只在零星幾家較具特色的茶行出現,只可惜當時一腳踏進幾家黑店,以為普洱在當時是非常高貴的茶,因此錯失提早幾年收藏普洱的機會,舉例當時一九九五年黃印老闆開價六、七千,蔘香磚八百…,現在回頭看真是黑心到了極點,後來四、五年後買的小黃印也才三千多、文革磚七、八百。

各位買東西真的是要貨比三、四家,千萬不能只比一、兩家,最好也不要在同一地區比價。九○年代的普洱茶價格情況很明顯的越都市價格越高,北部是中部兩倍,南部又比中部價格便宜;網路資訊發達後,一般低價商品茶價格相差不多,有年份的老茶就狀況不一,差異點在於端終消費者所接觸的普洱茶經營者其進貨管道,若不是直接跟最上游進貨,價格自然就會開得比較高,因此各位在網路上可能會發現同樣的茶竟然有價差幾倍的現象,更可悲的是開價低的直接被當成假貨。(2013.7.23)


【茶葉包裝閒話】
常常有人說他只喝好茶,但再問什麼算是好茶?通常也說不出較具體的內容,價格或包裝便常成為衡量的標準,不管是台灣或中國大陸對於茶葉包裝也因此越來越重視。

大約十年前看到福建茶採用小單位抽真空包裝,一小包約五公克,包裝盒裏裝進小包茶,每次只需要開一小包,以解決茶葉受潮、失香的保存問題,是挺不錯的包裝方式。

目前中國大陸有明文規定,商品出售時包裝成本不可高於商品本身的成本,可見他們的包裝是多麼浮誇!後來為了送禮需求,商家只好將茶葉和包裝分開計費,也讓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包裝的款式。

網路上賣台灣茶還蠻搞笑的,商家通常只拍茶葉盒的照片,然後寫上茶葉名稱、價格等資料就想把茶賣出去,很少可以看到茶乾、茶葉泡開後的樣子或茶湯的照片,甚至很不專業的使用非白色茶杯拍茶湯的照片,茶葉舒展後的照片至少可以看出茶的發酵度或生長狀況,茶湯則是看採摘、製茶時的蛛絲馬跡,如果沒有任何參考依據可看,真的不如直接找家茶行先試茶再買還比較實在。

新聞曾經炒作茶葉公版包裝問題,常有不肖業者拿高價茶區的包裝袋裝低價茶,這是個無解的職業道德問題,目前應該沒有人可以直接用看的就知道是什麼茶。茶葉包裝行設計很多不同的款式,有些包裝袋、茶罐上直接加上各茶區名稱,一般茶行則針對需求挑選所需的現成圖樣,需要多少個就買幾個,訂製款成本比較高,除了基本製版費還有最低數量限制。

多年前走進某知名茶行,店員一見面就問是要自己喝?還是送禮?只能回答:我是第一次來,能先看一看嗎?因為被店員一問,讓我心裏打了個問號,心裏os…一樣是用錢買的茶,自己喝跟送給別人喝有什麼差別?對於他們的態度覺得有點存心不良。

個人覺得為能保持茶葉品質及方便取用而適度包裝是必要的,若採用不必要或浪費資源形式的包裝就過頭了,目前公版茶葉包裝設計的思維仍待改進,明明就可以設計得較具時尚感,但怎麼挑、怎麼選,就是很local。

若想吸引一些年輕族群的喝茶人口,勢必需要在包裝設計上花點心思才行。(2013.7.2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香港嶤陽茶行的鐵觀音和水仙

這是為了不久之後迎接『茶多拉盒子』的準備工作, 莉森找來嶤陽茶行出品的水仙、鐵觀音兩款各三種等級的岩茶, 打算先練練基本功,不知沒有茶友也想一起練? 特別鐵觀音茶王 140g 本山正綠觀音 140g 極品正鐵觀音 140g 天心岩特別老欉水仙 125g 天井岩真欉水仙 125g 幔陀西正欉水仙(無罐) 125g

雷窯。郭瑞聰

許久不曾在鶯歌老街上閒逛,假日的人潮總是讓人敬而遠之。

香港祥興茶行。鐵羅漢

九○年代在台中港的委託行裏都可以找得到,當時莉森以普洱為收藏目標,因此岩茶只是點綴性的茶飲品,沒想到十多年後它也有機會被注意到。 九○年代收到的包裝跟後來的不太一樣,舊包裝的圖案比較好看、精緻。兩款對照的照片裏,左邊是新包裝,右邊是舊包裝。 一大包裏面有八中包,每一中包裏面有十個小紙包,每小紙包重約7克 後面兩張茶湯是不同角度拍的,岩味明確,茶湯清澈,值得細細品味。 這款式的鐵羅漢很令人頭大的是它沒有標註出廠日期或保存期限,因此除了開拆,完全沒辦法知道它的狀況,又因為封在塑膠包裝袋裏,轉化的速度也變得慢,有些喝起來還有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