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喝普洱茶已經變成全球時尚潮流象徵,從傳統港倉普洱到大樹、古樹茶,再進階到單株茶,茶餅重量也由每餅357公克改成250克、200克、100克,需求增加但高端茶的數量並沒有增加,甚至被限制採摘,普洱茶越來越被珍視並追捧著,特殊茶款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喝到。 大茶廠出品的普洱茶許多被當成期貨操作,動不動就傳出翻倍漲價訊息,更多買茶的收藏者並沒有喝過茶是什麼味道,純粹就是投資為了賺錢而已,實在很難想像這些茶在N年以後會變成什麼狀況?那些茶真的能喝嗎?數量多又沒被消耗的話還有升值空間嗎? 為了真正收藏好茶,挑選品質條件兼優的普洱毛茶,並壓製成自己的收藏茶是不少普洱茶店家的選項之一,這些訂製茶是從2008年起開始逐年訂製,包裝也是自己設計的款式,也因為是收藏自己的茶,所以不惜成本的挑選當時最好的原料茶並壓製成400公克規格。 很難說訂製茶是不是正確的投資方式,但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精選收藏,流通性肯定不是主要考量,重點是將只會分享給懂得欣賞的知音。

專心一意的喝茶生活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茶生活,至今即將屆滿廿八年,台灣的茶葉產業從輝煌時代到目前的渾沌不明,喝茶的人也越喝越不明白。 一開始當然是從台灣本地茶喝起,鹿谷烏龍茶、阿里山金萱是我的起點,喝什麼茶都是隨緣跟著茶行老闆所愛挑著買回家喝,當時我所遇到的茶行老闆大多是採茶季節親自到茶區挑選採購茶葉,再依主顧客的需求將毛茶予以不同火路的炭焙或電焙,所以老闆的經營規劃也是茶行獨特魅力所在,每家茶行也絕對是獨立茶行,比現行流行的獨立書店還要獨立,書可以無限量複製,茶葉可是完全無法複製的。 一九九○年代中期,宜興壺銷售在台灣開始走下坡,在當時港式飲茶餐廳的帶動之下,普洱茶卻開始興起,相較烏龍茶的耐泡沖程度,普洱茶也遠遠勝出,再加上茶葉越陳越香的條件,千禧年時普洱茶已成顯學,茶行爭相陳列販售以爭取來客消費。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對於普洱茶產業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原本普洱茶大多是從香港出口到台灣或東南亞地區,部份香港茶商在回歸時選擇清倉移民,也有部份茶商開始在廣州設倉,不久之後的千禧年開始乾濕倉之爭的角力戰,沒有港倉之後必定會出現的商業操作。 開始喝茶生活的同時我也選擇了教師職業,對於茶葉產業的觀察都是走動茶行和老闆閒聊的現實經驗,另外也從網路論壇、網站看茶友們的討論了解現況,至於雜誌、書籍的內容只能當成商業廣告之屬。二○○七年開始喝並訂製大樹茶,也跟著在雲南常駐的台灣茶商訂製名山茶寨的純料高端茶葉,至今積累不少名茶庫藏。 為何說自己是專心一意的喝茶呢?其實我很少逛茶行,將近三十年時間有走動、交易的茶行只有五家,茶農、茶廠也只有三家,對於挑茶、選茶也就是自己喜歡或覺得有潛力即買單收藏入庫,至於商業買賣現況是完全不上心的,一直只是安心喝著自己收藏的茶而已。 目前距離自己離開教職的退休日只剩兩個月,打算開始過「變賣家產」的生活,正式進入社會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畢竟已經期望了快三十年的事情,相信一定可以在茶堆裏找到別人喜歡又可以交流分享的好茶。

莉森的飲茶生活日常

從大學畢業後便開始的喝茶生活,天天與茶為伍,只是單純的喜歡喝茶,所以比起以茶為生的職茶人 多了非常多的自由自在。 挑茶、喝茶都是為了自己,不必管別人是否喜歡,更不必擔心茶葉的庫存問題,買下來的茶都是可以傳承的家產,而且只會越放越好,也算是很不錯的投資方式。 茶桌上總是擺放著為數眾多的茶壺、茶杯,如同小朋友扮家家酒般熱鬧,也像做化學實驗一樣設定不同的控制條件,只為觀察如何讓茶有最佳的呈現機會。 一款茶。兩把不同陶土(台灣岩礦、宜興紫砂)的茶壺:哪一把壺的表現比較優秀? 使用同款茶杯,並在交叉飲試時以白開水讓嘴巴歸零。 沖入熱開水只要蓋過茶葉即可,不必沖到滿壺。 重複多次沖泡之後,利用長時間浸泡,喝到濃濃的原味,是茶的本質,很芳香清甜。 不同條件的陶土會有不同的特性,每一沖呈現的味道都不一樣,兩把壺出來的湯色、滋味、口感也不一樣,真的無法斷言長短;喝茶是生活,也是享受人生的片段,茶好不好?要先明白自己是以欣賞還是挑剔的態度看待,若是欣賞,便沒有不好的茶。

Enjoy My Teas

這篇文章在五年前就一直以草稿型式存在,現在重新啟程,進入新的旅程。 之前是以別人的觀點在喝茶,看書、看資料也是別人的說法,買茶時聽到也是茶商的說法,如同瞎子摸象的喝茶方式,雖然喝茶二十多年仍然覺得自己對茶的知識非常無知,現在讓自己歸零,重新解讀生活,還原生命的面貌,藉著這個「Enjoy My Teas」部落格與大家分享觀察到的有趣發現。 大部份事情以講求效率以累積經驗為上,因此對於「一期一會」的說法非常無感,慢慢就陷入無窮無盡的比拼、追求,直接以金錢數字為衡量準標是常態,經濟能力好的人可以繼續將價格撐漲,但也慢慢偏離本質,買茶只認比賽茶、拍賣茶、品牌茶,這現象對於茶葉產業發展及延續是福?是禍?值得大家繼續觀察產業變化。 「一期一會」便是對於我自己的要求,對任何事物以初識態度將自己成見歸零,並以當下即逝的心情對待,便沒有遺憾。

茶盞泡茶

型式就如同斗笠,因此稱為斗笠盞。 各種釉色的斗笠盞 宋代蔡襄所著《茶錄》下篇茶器之中有專論茶盞的部份: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宋代點茶是將團茶解碎再碾碎成茶末粉過篩,將茶末粉置入茶盞沖以熱水,再以竹筅攪打以便茶末粉充分均勻於熱水中,攪打過程自然形成泡沫如堆雲積雪。 目前葉茶形式的沖泡,大多依沖泡目的選擇而使用茶壺、蓋碗或鑑定杯等茶具,茶碗直接沖泡也是可行;在製茶廠製茶過程中的試茶也常見使用白色飯碗沖茶,以瓷製湯匙聞香及取茶湯。 茶盞泡茶 方便觀察茶葉,散熱快,只要第一沖溫度夠高, 接續以不同溫度沖茶,便有不同的茶湯效果。 葉茶沖泡後有完全舒展的空間,小碎片下沉, 飲茶時碎茶便被積壓在下層,絕少有喝到茶渣的問題。

泡茶很有趣

南宋末年吳自牧撰《夢粱錄》記載臨安的風土民情,其中卷十六 提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當時的茶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宋代的茶文化也遠渡日本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普遍的泡茶方式是延續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廢團改散」之後的葉茶形式,散茶製茶方式也比團茶製法更能呈現茶的真滋味。 以陶土茶壺沖泡緊壓茶 以白瓷壺沖泡條索茶 以直火煮茶 泡茶就如同是以茶葉為主角的實驗,除了茶葉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實驗變數,例如:使用的水及水溫、茶具、沖泡手法、泡茶環境及氣氛…等甚至泡茶者的情緒都會影響茶湯的呈現,更複雜的是茶葉本身也時時都在變化著,但也因為如此才會讓泡茶這件事更顯趣味。泡茶是為了給人喝,該泡什麼茶?該如何泡?該用什麼茶具?都沒有標準更沒有對錯可言,只要喝茶的人能接受即可。 找到王力宏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仔細看過一遍,結果裏面根本沒有「茶」的蹤跡… 資料參考來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茶學專書。北宋蔡襄茶錄

從網路找到北宋蔡襄的茶錄,便藉著抄寫茶錄了解將近一千年前蔡襄烹試團茶的記錄。茶友們若是對於茶錄內容有興趣,可以將字帖列印下來慢慢欣賞,蔡襄和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 , 是宋代書法家、政治家,也因撰寫烹試《茶錄》而被稱為茶學專家。 愛茶,不能不看《茶錄》;愛書法,更加不能不看《茶錄》 連結中的茶錄有兩個版本,一是藏於上海圖書館,一是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蔡襄曾為起居注,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右正言,後被任命為福建轉運使,其中有一個任務是進貢精好的上品龍茶,文中提到唐代陸羽茶經、丁謂茶圖等茶學專著,丁謂的北苑茶錄是記錄龍鳳團茶的採造。 蔡襄茶錄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別論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下篇論茶器,分別論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缾等。 蔡襄的茶錄原稿在福州任官時被竊,後來發現內容被刊印發行,在治平元年五月將錯誤改正重新寫過並刻石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