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輕焙雲香冬茶(電焙籠實驗二)

去年這款台茶20號迎香剛做好時,非常香甜,走的是清新甜美路線,沖泡時,遠遠就可以聞到茶香,朋友直呼:根本就是香水茶! 雲香冬茶倒入小焙茶籠,將茶葉舖平以便受熱溫度平均,一包四兩(150公克)的份量剛剛好,完全不必翻動茶葉,以80度焙三小時,這次前兩小時連續焙,隔天再焙一小時,兩天後才拿出來沖泡。 茶葉幾乎看不出有焙過,沖泡時從茶湯顏色及茶香表現可感受有些差異,曾經喝過毛茶後更可以感受到極大的不同。 原本青春奔放的香氣變得秀氣甜蜜,並有細膩的回韻香,茶湯口感更為平易近人而如影隨形。 用瓷杯的口感讓人覺得冷靜,換涂慶賀老師的多彩釉小杯,果然茶湯口感如彩色般的厚實燦爛。

試壺記錄

兩把很讚的茶壺,通常不會有人想到把它們拿來進行PK賽,偏偏莉森就是太閒,就拿它們來玩玩。 台灣壺商訂製款紫砂石瓢 朱泥菊瓣壺 兩把壺試同一款微電焙烏龍,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玻璃杯裏的茶湯顏色不太一樣。 怕是光線問題造成的差異,將兩杯茶水交換位置後,紫砂壺的茶湯仍然比較光亮。 倒入白瓷杯中,可以看到左邊的茶湯有點點偏紅。 右邊的茶湯比較透亮 幾泡之後,右邊茶湯的表現比較有繼航力。 將茶壺中的茶葉倒出來比較,右邊的比較舒展。 美斯樂紅頂茶 來自泰北美斯樂的阿薩姆紅茶,源鴻茶廠朱鴻昇先生於三十年前從台灣帶到美斯樂的茶種,與被遺留在泰北的國軍遺族後人一樣的坎坷,紅頂茶種植於石礫土坡,口感跟台灣的台茶八號完全不相同,紅頂顯得穩重許多,相信喝過都會留下深刻印象。 相同的茶具,再次測試兩把壺的性能。 浸泡三分鐘之後,倒出茶湯,右邊紫砂壺的茶湯似乎比較厚重些。 左邊茶湯有光暈,顏色較深些;右邊則比較平均,顏色比較亮紅。 右邊的茶湯還有水霧現象,左邊則沒有 右邊茶湯非常清透 一樣的泡沖次數及時間,右邊茶湯顏色及味道較持久。

收藏的挫折

收藏嗜好似乎也是一種強迫症,看到就想收藏、想到就想收藏,就算親人、朋友一直明示、暗示,都沒辦法讓人停止想要收藏的欲望,除非自己下定決定斷絕否則應該是不可能停止,就像好賭之徒賣田賣地只為大贏一次,但賭完全靠運氣,買東西收藏應該是不一樣的,需具備眼力、基本知識、判斷力…等基本條件,還需要物緣。 平常接觸及受刺激的內容慢慢形成潛意識,也就是直覺判斷的依據之一,行家要新手多看、多問便是累積判別經驗的方便法門,看書、查資料後也需要自己整理消化後再印證,畢竟每個人的認定及想法、思考邏輯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隨時處於更新狀態。 想繼續收藏除了需要金錢也需要有克服外人給予阻力的勇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夠持續到收藏物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呢? 什麼是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當自己能夠充分了解、掌握收藏的來龍去脈時就差不多是時候,分辨真假只是基本能力而已。 通常只負責買回家擺著那只能稱為「收集」,為的是滿足數量的表相,至於內容的優劣、好壞很少被重視。收藏和收集是不同的動機,收藏的挫折感通常來自收藏者自己,收到假仿東西不是失敗,最大挫折是對於收藏真假難辨,也就是知識不足,資料看得不夠多,以致沒有基本的識別能力。 一開始以直覺收集六個茶碗,只是覺得形制很美,每天摸著摸著,開始好奇它們是新的、舊的還是老的,找來放大鏡一邊喝茶一邊細看,接著又買來一堆又一堆的瓷器,就這樣開始無窮盡的挫折。

九○末入倉7542--龍珠餅

這批茶來自香港倉,不知是否港商訂製,但到我手上時每筒茶外觀掛上或多或少的龍珠,因此稱之為「龍珠餅」。 筍殼筒裝上面打印7542,拆筒之後,裏面更是壯觀,每餅茶邊緣的紙幾乎被啃食,掀開紙一看,哇!哇!哇!普洱茶老茶友應該會有如獲至寶的歡呼反應,相反的,大部份的茶友應該是會有噁心加反胃的感覺。 除了龍珠,茶本身其實是很醇淨、濃厚,非常有質、耐泡,值得花時間慢慢品飲的一款好茶!

高古瓷標本

紫色開片紋,非常特別。 塞外漢族手繪盤 明代青花瓷盤 明代老漆盤 定窯 美麗的汝窯梅瓶,瓶口鑲銅鎏金包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