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自在喝茶,品嚐人間的真滋味!

自在喝茶,品嚐人間的真滋味!   一開始喝茶,大多數茶友追求的是茶的真滋味,慢慢的,茶喝多了,也就提升到不同的境地,從點到線而面的延伸至整體氛圍的講究,估量的標準也不一樣了。自在喝茶的心境因人而異,收入少時喝的是生活茶,豐裕時便挑些物質茶,心靈自由時便什麼茶都喝得。   

喝茶是我這輩子的任務

我總被說這輩子的任務是來這世界喝茶 粉絲專頁經營十年,按讚數兩千,在FB貼文要被看到的機率越來越低,以前電子報、網站、部落格的盛行時代,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可以真正傳達內容,貼文者也勇於分享自己論點,現在社群時代淪落至機械式按讚刷存在感的地步,多幾個讚也沒什麼差異,但還是感謝每天按讚的朋友們,感謝你們的支持! 原本專頁是為了寫社群學習可能性的研究論文才設定的,後來當成每天喝茶記錄,怕誤導別人所以盡量少寫文字,把感官想像空間留給別人,照片則是為了可以省去縮圖時間及暫存圖片功能,累積一些內容後才編輯成完整的部落格文章正式發表。 原以為退休後會努力賣茶,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目前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至於別人想喝什麼茶完全不是我需要關心的,因為我不是茶農、茶商,只是因為喜歡茶而買茶、收茶與同好交流,我跟一般茶葉消費者沒有什麼分別,一樣的掏錢選擇自己喜歡的喝。 有關心我的前輩、先進會來指導我茶葉的問題,但是我真的只是消費者,沒有辦法去干涉製茶工序及相關問題,目前我買茶還沒買到每季非買不可的程度,只有喜歡的才會下手而已,但仍舊被我買出一座小茶山,光是樣茶也要進行管理的程度。 很任性的喝茶 #MyTeas 目前幾乎都喝台灣茶,想盡辦法用各種方式,用玻璃茶海、蓋碗、茶壺、茶盞等茶器具,直接沖泡、磨碎、磨粉,甚至做成茶點心,喝熱的、喝冷的,隔夜茶、隔週茶…,只為了喝到茶的原始滋味。您認識茶滋味嗎?它是什麼味道呢?像神龍一般但又不見首也不見尾,當您遇到它時,就會知道,就是它! 年輕人有許多街頭茶飲可以選擇,但是真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選擇真正可以安心喝的茶,還是只是喝下各種化學濃縮的混合物,真是令人擔心。讓大家喝到安心的飲料很重要,但是如果自己都沒有動手泡來喝看看是什麼味道,有辦法辨別外面市售的飲料是否能安心喝嗎? 如果您身為家長,是不是應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呢? 您想喝的台灣茶是什麼味道? #MyTeas 在2000年時,茶論壇討論台茶綠茶化問題,同時也開始流行有機茶,雲南大樹茶及普洱乾濕倉問題更是吵翻天;2013年開始流行紅茶,越南茶進口也越來越多。 大部份原本有喝茶的茶友都已有固定買茶來源,或是已經準備非常足夠的茶糧在倉,也就不會多想其他關於台灣茶的問題,莉森只是個單純消費者,沒有能力干涉台灣茶的未來,真正辛苦的是在經營茶園的管理者,他們是真正決定台灣茶未來的人。 您對於台灣...

您要抹茶?點茶?喫茶?還是直接點?

手邊有深色茶盞、茶筅和茶葉就可以玩茶的遊戲,茶筅可以在日本茶道具的專門店裏找到,抹茶粉在烘焙材料行或是日本零食店可以找到,茶粉大多是綠茶磨成粉,在日本生產抹茶是用石磨慢慢磨出極細的茶粉,強調以避免破壞茶葉成份的方式磨製。 以下找到兩段分別介紹抹茶和點茶的影片,可以初步明白兩種飲茶方式的差異,兩種都是先以熱開水溫盞以避免茶溫度降得太快。 抹茶是使用直筒狀的茶盞居多,水量使用一次給足,以畫W或M字的方式將茶粉水攪打出泡沫即可,通常先吃和果子之後再飲抹茶。 鬥茶是宋代文人雅士社交活動延伸出來的娛樂活動,比的是點茶的手法技巧,當然茶葉、建盞及周邊設備都是重要的產業鍊,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誰能想出好點子,讓相關產業再度引領風潮,最近看了「 這,就是街舞 」第四季節目,看到不同國籍的街舞高手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很受感動! 市售的茶粉並無法知道是什麼茶,還是自己磨比較有意思,拿出奇萊山自然茶用碗和陶匙慢慢磨,但只能壓磨較細碎並無法成粉狀,還是需要購置磨茶用的小石磨才行。 一加入熱水,細碎茶葉就吸飽水而漲開,然後慢慢沉澱在茶水下層,慢飲仍然可以喝到茶葉的原味,試過很多次,覺得這種喫茶方式很不錯,可以把茶葉真的吃下肚,尤其適合很少有機會吃大量青菜的人,也可以將茶葉碎加入麵粉揉團蒸饅頭,真的很讚! 以下兩張照片是用茶湯直接點的,不同茶種就有不同顏色和泡沫,還算有趣。 特別將茶湯直接點的實際情況拍成影片分享給茶友們,大家也可以試試看!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收藏自己的普洱訂製茶 喝普洱茶已經變成全球時尚潮流象徵,從傳統港倉普洱到大樹、古樹茶,再進階到單株茶,茶餅重量也由每餅357公克改成250克、200克、100克,需求增加但高端茶的數量並沒有增加,甚至被限制採摘,普洱茶越來越被珍視並追捧著,特殊茶款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喝到。 大茶廠出品的普洱茶許多被當成期貨操作,動不動就傳出翻倍漲價訊息,更多買茶的收藏者並沒有喝過茶是什麼味道,純粹就是投資為了賺錢而已,實在很難想像這些茶在N年以後會變成什麼狀況?那些茶真的能喝嗎?數量多又沒被消耗的話還有升值空間嗎? 為了真正收藏好茶,挑選品質條件兼優的普洱毛茶,並壓製成自己的收藏茶是不少普洱茶店家的選項之一,這些訂製茶是從2008年起開始逐年訂製,包裝也是自己設計的款式,也因為是收藏自己的茶,所以不惜成本的挑選當時最好的原料茶並壓製成400公克規格。 很難說訂製茶是不是正確的投資方式,但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精選收藏,流通性肯定不是主要考量,重點是將只會分享給懂得欣賞的知音。

專心一意的喝茶生活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喝茶生活,至今即將屆滿廿八年,台灣的茶葉產業從輝煌時代到目前的渾沌不明,喝茶的人也越喝越不明白。 一開始當然是從台灣本地茶喝起,鹿谷烏龍茶、阿里山金萱是我的起點,喝什麼茶都是隨緣跟著茶行老闆所愛挑著買回家喝,當時我所遇到的茶行老闆大多是採茶季節親自到茶區挑選採購茶葉,再依主顧客的需求將毛茶予以不同火路的炭焙或電焙,所以老闆的經營規劃也是茶行獨特魅力所在,每家茶行也絕對是獨立茶行,比現行流行的獨立書店還要獨立,書可以無限量複製,茶葉可是完全無法複製的。 一九九○年代中期,宜興壺銷售在台灣開始走下坡,在當時港式飲茶餐廳的帶動之下,普洱茶卻開始興起,相較烏龍茶的耐泡沖程度,普洱茶也遠遠勝出,再加上茶葉越陳越香的條件,千禧年時普洱茶已成顯學,茶行爭相陳列販售以爭取來客消費。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對於普洱茶產業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原本普洱茶大多是從香港出口到台灣或東南亞地區,部份香港茶商在回歸時選擇清倉移民,也有部份茶商開始在廣州設倉,不久之後的千禧年開始乾濕倉之爭的角力戰,沒有港倉之後必定會出現的商業操作。 開始喝茶生活的同時我也選擇了教師職業,對於茶葉產業的觀察都是走動茶行和老闆閒聊的現實經驗,另外也從網路論壇、網站看茶友們的討論了解現況,至於雜誌、書籍的內容只能當成商業廣告之屬。二○○七年開始喝並訂製大樹茶,也跟著在雲南常駐的台灣茶商訂製名山茶寨的純料高端茶葉,至今積累不少名茶庫藏。 為何說自己是專心一意的喝茶呢?其實我很少逛茶行,將近三十年時間有走動、交易的茶行只有五家,茶農、茶廠也只有三家,對於挑茶、選茶也就是自己喜歡或覺得有潛力即買單收藏入庫,至於商業買賣現況是完全不上心的,一直只是安心喝著自己收藏的茶而已。 目前距離自己離開教職的退休日只剩兩個月,打算開始過「變賣家產」的生活,正式進入社會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畢竟已經期望了快三十年的事情,相信一定可以在茶堆裏找到別人喜歡又可以交流分享的好茶。

莉森的飲茶生活日常

從大學畢業後便開始的喝茶生活,天天與茶為伍,只是單純的喜歡喝茶,所以比起以茶為生的職茶人 多了非常多的自由自在。 挑茶、喝茶都是為了自己,不必管別人是否喜歡,更不必擔心茶葉的庫存問題,買下來的茶都是可以傳承的家產,而且只會越放越好,也算是很不錯的投資方式。 茶桌上總是擺放著為數眾多的茶壺、茶杯,如同小朋友扮家家酒般熱鬧,也像做化學實驗一樣設定不同的控制條件,只為觀察如何讓茶有最佳的呈現機會。 一款茶。兩把不同陶土(台灣岩礦、宜興紫砂)的茶壺:哪一把壺的表現比較優秀? 使用同款茶杯,並在交叉飲試時以白開水讓嘴巴歸零。 沖入熱開水只要蓋過茶葉即可,不必沖到滿壺。 重複多次沖泡之後,利用長時間浸泡,喝到濃濃的原味,是茶的本質,很芳香清甜。 不同條件的陶土會有不同的特性,每一沖呈現的味道都不一樣,兩把壺出來的湯色、滋味、口感也不一樣,真的無法斷言長短;喝茶是生活,也是享受人生的片段,茶好不好?要先明白自己是以欣賞還是挑剔的態度看待,若是欣賞,便沒有不好的茶。

Enjoy My Teas

這篇文章在五年前就一直以草稿型式存在,現在重新啟程,進入新的旅程。 之前是以別人的觀點在喝茶,看書、看資料也是別人的說法,買茶時聽到也是茶商的說法,如同瞎子摸象的喝茶方式,雖然喝茶二十多年仍然覺得自己對茶的知識非常無知,現在讓自己歸零,重新解讀生活,還原生命的面貌,藉著這個「Enjoy My Teas」部落格與大家分享觀察到的有趣發現。 大部份事情以講求效率以累積經驗為上,因此對於「一期一會」的說法非常無感,慢慢就陷入無窮無盡的比拼、追求,直接以金錢數字為衡量準標是常態,經濟能力好的人可以繼續將價格撐漲,但也慢慢偏離本質,買茶只認比賽茶、拍賣茶、品牌茶,這現象對於茶葉產業發展及延續是福?是禍?值得大家繼續觀察產業變化。 「一期一會」便是對於我自己的要求,對任何事物以初識態度將自己成見歸零,並以當下即逝的心情對待,便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