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我的品茶觀點

說是品茶,就該品出茶的特色,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一些號稱喝茶人卻只會在茶裏挑毛病? 我從開始喝茶的生活以來就不太喜歡說茶的不是,畢竟每一片茶葉就像是天時、地利、人合的活動記錄簿,它必定詳實記載著氣候變化、水土及人力給予的種種養護,只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看得懂這記錄簿裏的端倪。 製茶師依照茶葉的狀況給予合適的製程,除了表現茶葉本身的特性,也可以讓茶葉呈現製茶師的心意。當製茶師透過茶葉把他的心思傳達給喝茶者時,從茶葉的外觀便可以推敲出製茶師的品性,茶湯便可呈現出製茶師的人文涵養及素質。所以,說是品茶其實也是在「品」製茶師這個人的特質。 我認為一泡茶的成功或失敗是很難由一般的喝茶人來評定的,最有資格評定的人應該只有製茶師本人。當他們在著手開始製茶程序必定要事先規劃好茶葉的相關條件,例如成茶時的銷售對象、批發及零售的比例、毛茶或精製茶的取向或是單純挑戰高層次的製茶技術,達成目標的效率便是衡量成敗的標準。 一般人買茶只擁有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只能從一些製成的茶品挑選自己能夠接受的茶。所以喝茶者能做的是「泡出茶的特色」,利用現有的茶具或注意泡茶的關鍵動作讓茶葉呈現它優質的特色。

照片備份

Backup

紅帶沱茶

放了五年之後,好像沒什麼多大的變化…

禮級熟餅

這片禮級500公克的熟餅大約在2000年時買的,當時喝起來還不怎麼順口,就不知道現在變成什麼味道了。

9062野樟厚磚

這塊磚是在台北光華商場的巷子裏買的,那位賣主是一位來自香港的歐巴桑,當時大約是1995年左右,開價台幣一千元,真的很貴!鐵母雞似的歐巴桑從不讓人還價,總是她開多少價就是多少。

千禧年勐庫野生大葉青餅

這是2000年出產的勐庫野生大葉青餅,我手上還有一份該茶餅的檢驗報告證書。當時正開始流行新鮮的野生青餅,一些茶友都以嚐鮮的心態分享心得,並沒有想到野生茶會引起一陣風潮。 這餅青餅的特徵就是餅面鑲有一片大茶葉,並埋有紅帶為記號,再來又發現有黃帶的版本。

小花手機袋

這是純手工縫製的手機袋,大約花了兩天時間完成的小小袋子。 我在中秋節回家烤肉時,媽媽竟然為了小小的手機袋而傷神,從內地風景區買回來的手機袋真像是紙糊的,用沒幾次便已經脫線而不堪使用。我答應媽媽幫她用改成短褲而剪下的褲管做一個手機袋,這個小花手機袋便這樣被變出來了。除了放手機,也縫了一個可以放錢錢的小口袋,袋口上用了一個木頭製的花扣,背帶的部份是褲管剪成長條狀綘成,在袋前打個結,這個結是可以調整長度的活動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