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可不知的「烏龍」說法

引用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茶葉網


【典故】


烏龍茶的產生有些傳奇的色彩,相傳清雍正初年,福建省安溪縣一個樵夫,姓胡名良,有一次上山採茶,遇到一隻野兔,急腿就追,因為身上背著一籮筐剛剛採下來的茶葉,追呀追的,茶葉就在籮筐裡抖呀抖,等到他追到兔子時已近黃昏,就急忙回家囉。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來料理那隻兔子,哪知道他總是一直聞到陣陣從籮筐裡飄散出來的香味,接著趕緊把兔子先擺一旁先炒了那茶葉。結果這茶無論在香氣和滋味都是從所未見,這就是胡良研究烏龍茶製造方式所得來的啟發,然而這種茶葉的製作方式慢慢被傳開來,並沒有正式的名稱,後來大家就取名為....胡良茶。因為 "胡良" 和 "烏龍" 在福建話唸起來是同音,耳傳後就變成現在我們認識的 "烏龍茶" 了。


亦另有一說: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製昨天採回的“茶菁”。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製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精心琢磨與反複試驗,經過萎凋、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 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 ---- 烏龍茶。


【製作與品飲】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之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等等。


形成烏龍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採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次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產區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等亞類。


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 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 (清雍正年間) 前後。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現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香港嶤陽茶行的鐵觀音和水仙

這是為了不久之後迎接『茶多拉盒子』的準備工作, 莉森找來嶤陽茶行出品的水仙、鐵觀音兩款各三種等級的岩茶, 打算先練練基本功,不知沒有茶友也想一起練? 特別鐵觀音茶王 140g 本山正綠觀音 140g 極品正鐵觀音 140g 天心岩特別老欉水仙 125g 天井岩真欉水仙 125g 幔陀西正欉水仙(無罐) 125g

雷窯。郭瑞聰

許久不曾在鶯歌老街上閒逛,假日的人潮總是讓人敬而遠之。

香港祥興茶行。鐵羅漢

九○年代在台中港的委託行裏都可以找得到,當時莉森以普洱為收藏目標,因此岩茶只是點綴性的茶飲品,沒想到十多年後它也有機會被注意到。 九○年代收到的包裝跟後來的不太一樣,舊包裝的圖案比較好看、精緻。兩款對照的照片裏,左邊是新包裝,右邊是舊包裝。 一大包裏面有八中包,每一中包裏面有十個小紙包,每小紙包重約7克 後面兩張茶湯是不同角度拍的,岩味明確,茶湯清澈,值得細細品味。 這款式的鐵羅漢很令人頭大的是它沒有標註出廠日期或保存期限,因此除了開拆,完全沒辦法知道它的狀況,又因為封在塑膠包裝袋裏,轉化的速度也變得慢,有些喝起來還有火氣。